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如烟的景色中,一条小径蜿蜒而来。放眼望去,是一群鸿雁飞向远方。第四道阳关已被白云淹没。山中传来新生的胡音,仿佛杜鹃的啼鸣,让人更增忧愁。忧伤会损害我们的性格,但请不要过于悲观。回想起多年前,我们陶醉在诗酒之中,立志要穿越山水云间,共度风雨。如今已是暮年时光,我们在小屋旁的小路上,共同欣赏西山的雨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玉案:词牌名。
2. 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
3. 七兄:作者的堂兄黄叔达。
4. 第四阳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宜州的地理位置较高,接近太阳落下的地方,故称“第四阳关”。
5. 山胡:即山鹧鸪。
6. 子规:杜鹃鸟。
7. 损性:损害身心。
8. 暮年光景:指晚年生活。
9. 小轩:带有窗户的小房子。
10. 南浦:南方的水边。
11. 西山雨:指宜州地区多雨的气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作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怀旧思人的情感。词人以自然景物为引,借归鸿的远去表达自身的离愁别绪;通过山胡鸟、子规鸟的啼鸣声,深化了这种情感,展现出作者在远离故乡的处境中感受到的深深孤独与无助。接下来的句子,“忧能损性休朝暮”直抒胸臆,表明忧愁对身体和心灵的损害;紧接着回忆年轻时豪迈的诗句,传达出自己曾拥有的远大抱负与豪情壮志。最后三句描绘暮年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度风雨,一起欣赏西山雨的美景的愿望。整首词从离愁、忧思到回忆,再到期盼,情感变化丰富而真实,语言优美,富含哲理,给人以深刻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是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097年。此时正值北宋时期,新旧党争激烈。黄庭坚因受到了政治迫害,被贬至当时偏远的宜州(今广西河池市)。
在这首词中,黄庭坚表达了他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对兄弟友情的珍视。他通过描绘宜州的自然风光和描写自己的孤独心境,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兄弟情谊的渴望。在时代背景方面,黄庭坚所处的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新旧党争严重影响了文人学士的政治生涯。许多文人在政治斗争中受到迫害,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因此,这首词也反映了北宋文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