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逢故人话西山读书早曾游览
西岩曾到读书堂,穿竹行莎十里强。
湖上梦馀波滟滟,岭头愁断路茫茫。
经过事寄烟霞远,名利尘随日月长。
莫道少年头不白,君看潘岳几茎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去过西边的岩石上的书房,穿过竹林和莎草走十里那么远。
在湖上的梦中醒来,看到水波荡漾;在岭头上感叹,前路漫漫。
经历过世事的人寄托于远方的烟霞,名和利如同尘土一样随着时间增长。
别说少年的头发不会变白,你看潘岳的头发已经泛起了些许白霜。

去完善
释义
《途中逢故人话西山读书早曾游览》是一首描绘与故人谈论往日西山读书经历的诗歌。以下是对诗中词句的注释:
1. 西岩: 地名,指西边的山岩。
2. 读书堂: 指过去曾经在此读书的地方。
3. 穿竹行莎: 穿过竹林和田间的小路。
4. 十里强: 表示距离相对较远的表达方式。
5. 湖上: 指西湖一带的风景。
6. 波滟滟: 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7. 岭头: 山顶上。
8. 路茫茫: 形容道路遥远,难以辨认。
9. 经过事寄烟霞远: 表示过去的事已经离得很远了。
10. 名利尘随日月长: 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利之事也逐渐淡去。
11. 莫道少年头不白: 不要认为年轻人的头发就不会变白。
12. 君看潘岳几茎霜: 你可以看看潘岳的头发已经白了几根了。这里用潘岳作比喻,意指时光流逝,青春不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与故人相逢并回忆起昔日共同游历的诗歌。诗人许浑以细腻的情感,通过描绘美丽的山水风光和深邃的人生感慨,传达出岁月催人老、名利皆过客的主题。
首联“西岩曾到读书堂,穿竹行莎十里强”,追忆了昔日在西山一起游玩的日子,表达出对生活的怀念和对友人的眷恋。颔联“湖上梦馀波滟滟,岭头愁断路茫茫”,通过湖面波光粼粼的美景与山间忧愁满布的情景对比,展示出人生的起起落落和生活中的悲喜交加。颈联“经过事寄烟霞远,名利尘随日月长”,表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让心灵得以平静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一切功名和利禄皆为浮云。尾联“莫道少年头不白,君看潘岳几茎霜”,寓意人们无须感慨时光流逝导致容颜衰老,应把人生过得更加充实。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巧妙融合,使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与短暂,从而反思生活态度和追求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中逢故人话西山读书早曾游览》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这一年,许浑已年逾四十,在洛阳附近担任地方官。
当时,唐朝政治腐败,宦官当权,边疆危机不断,民不聊生。许浑亲身经历了这些社会动荡,感慨万分。他在诗中写道:“故友如相问,青山郭外斜。”这是对当年往事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此外,许浑在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唐代,许多士人由于不满现实,纷纷选择隐居山林,过与世无争的生活。许浑也不例外,他曾在西山游览,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因此,他在诗中写道:“曾为读书郎,一去三十载。”这是对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回忆,也是对自己如今依然无法摆脱世俗纷扰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