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仲永携诗相别
李侯人物极清真,气似灵犀可辟尘。
平日论心思益友,而今刮眼见诗人。
有官堕在蒹葭境,为政恐无桃李春。
抚字要须宽猛济,诵公佳句合书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李侯:这里指李仲永,是作者的友人。
2. 清真:纯朴真实。
3. 气似灵犀:形容气质独特,灵感如同犀牛角一般敏锐。
4. 可辟尘:可以抵抗世俗纷扰。
5. 平日论心:平时谈论心事。
6. 益友:对自己有益的友人。
7. 刮眼:擦亮眼睛,比喻观察事物更为清晰。
8. 为政恐无桃李春:担心在政务上无法像桃李花开那样惠及民众。
9. 抚字:关心百姓生活。
10. 宽猛济:宽厚与严厉并存的治理方式。
11. 诵公佳句合书绅:诵读您的佳句,记录在我的衣带上。这里的"书绅"是指将重要的语句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物品上,以便随时复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王炎写给李仲永的送别诗。首联点明李侯是个纯真质朴的人物,他的才情和见识如同灵犀一样可以隔绝世俗的污浊。颔联则表达了作者与李侯平日的友谊和对他的才华的欣赏。颈联则是以蒹葭之地的隐喻,表达出李侯如今的处境以及对于未来为官从政的一些担忧。尾联则是对李侯的建议,希望他能够宽严并济,治理好政务,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诗句的高度赞赏。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炎的《次韵李仲永携诗相别》创作于南宋时期。在这首诗中,王炎通过描绘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王炎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初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代。金兵南侵,国家危在旦夕,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王炎的个人经历也与此诗密切相关。他曾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战乱而辞官回乡。在这段时期,他与友人李仲永结交,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然而,由于时局的变迁,他们不得不分别。这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离愁,从而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最后,王炎的诗歌风格受到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文学大家的影响。他强调诗歌创作的个性,注重诗意的抒发。在《次韵李仲永携诗相别》中,他以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对友情的留恋,同时也展示了他自己的诗歌才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