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转庵
南浦太丘潜少微,非隠非吏嘉遁肥。
转庵相与菊花期,黄雀乃得诗发机。
诗则高矣物甚卑,物惟所遇知音稀。
黄雀幸甚逢斯时,菊因东篱桃左扉。
吟成虽佳不疗饥,黄雀头颅万里飞。
两语如露蒙晨晞,后人往往悟昨非。
转庵识破花拈枝,勘遍诸方漳南归。
爱诗爱字沦肤肌,知我愈觉成相违。
同病亦谓投闲宜,老婆心切一手挥。
长篇险韵铸出之,涉斋自讼识评讥。
不待见闻方觉知,覆盆一旦遭赫晖。
平生此段诚大奇,愿言稽首长归依。
为能忍辱偏慈悲,东山久别思蔷薇。
生处放熟非过为,岂须圉圉才见几。
宁受校人当面欺,诗坛受降曾怖威。
床头置易甘成痴,虽匪颜徒窃愿希。
今见菊花更不疑,牵联黄雀为匹妃。
南浦柏梁一字师,转庵拨动关捩危。
琴鼓不鼓无成亏,前言戏解小郎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南浦有太丘般的潜质,即不是隐士也不是官员,而是过着嘉遁般的生活。我与转庵一起赏菊时,灵感突然迸发,写下了这首诗。虽然诗的内容很高雅,但表达的事物却显得很卑微,因为真正的知音很难遇到。很幸运,黄雀在这样的时刻相遇了,菊花在陶渊明的引导下绽放,黄雀在这里也得以诗意化。虽然这诗篇很美,但它不能治愈饥饿。这两句话像露水一样,被晨光晒干,让人们常常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转庵已经看破了花的生命,游历四方之后回到了漳南。他热爱诗歌和文字,对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们的友谊也越来越深。我们也觉得应该找一个投闲的地方去生活,老妈妈的心急如火,使我们不得不赶紧离开。这首长篇险韵的诗是在涉斋中自我评价和批评的情况下写成的。不用等到看到听到才会察觉到问题,就像那个覆盆子一样,一遇到阳光就立刻生长。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真的很奇特,我希望能够一直信赖你。你的宽容和慈悲真的让我觉得很特别,我想念东山,想念那里的蔷薇。生存的环境让熟悉的环境看起来陌生,这并不是故意做作。即使有人当面欺骗我,我也不害怕在诗歌领域受到挑战。我喜欢读《周易》,虽然这让我看起来有点傻,但这也是我内心深处的愿望。现在我看到菊花就更没有怀疑了,我想把黄雀当作我的伴侣。在南浦,我们都是柏梁派的诗师,转庵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正如琴鼓不鼓就没有成功与否的说法,我前面的话只是为了解答小郎的疑惑而已。
去完善
释义
1. 南浦:代指南方的城市或地区。
2. 太丘:指东汉太尉陈仲举(陈寔),这里借指许及之。
3. 潜少微:少微星暗伏,喻指怀才不遇。
4. 嘉遁肥:遁,隐逸;肥,富足。
5. 转庵:作者的好友王炎。
6. 黄雀乃得诗发机:黄雀为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7. 高矣物甚卑:诗意深远而题材浅显。
8. 东篱:源自陶潜的《饮酒二十首》之五“采菊东篱下”,象征隐逸生活。
9. 桃左扉: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代表抵御邪恶之物。
10. 吟成虽佳不疗饥:虽然作品优美但不能解决饥饿问题。
11. 黄雀头颅万里飞:比喻高洁的品性不受束缚。
12. 如露蒙晨晞:像露珠被晨光蒸发,形容事物的短暂。
13. 漳南归:《孟子·离娄上》中曾皙的理想乡,表示回归自然。
14. 涉斋自讼识评讥:亲自审视自己的作品并接受他人的批评。
15. 覆盆一旦遭赫晖:覆盆,倒置的盆子,阳光无法照射到;赫晖,耀眼的光芒。
16. 生平此段诚大奇:生活中这种情形实在罕见。
17. 为能忍辱偏慈悲:出自《金刚经》,强调忍耐与包容的重要性。
18. 东山久别思蔷薇:源自谢灵运《述祖德诗》“中谷游松乔,因憩石崖间。”这里的东山指隐居之处。
19. 生处放熟非过为:养熟的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20. 宁受校人当面欺: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指要独立思考,不盲从书本。
21. 琴鼓不鼓无成亏:古琴弹奏时,弦与弦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体现中庸之道。
去完善
赏析
《次韵酬转庵》是南宋诗人许及之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以委婉的笔触,表达了对转庵诗人的敬意和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南浦、太丘、潜少微等形象,表达了转庵诗人隐逸于世的超凡脱俗的品质。同时,诗人以菊花和黄雀为载体,传达了诗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诗学追求。诗人认为,诗歌创作是一种高尚的艺术追求,而诗歌本身则是低微的事物,只有在特定的境遇下,才能引起知音的共鸣。
接着,诗人通过对黄雀、菊花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歌创作的艰辛和快乐。尽管吟咏诗篇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但诗歌却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力量。此外,诗人还通过引用“两语如露蒙晨晞”的典故,表达了诗歌对于启迪人心的重要作用。
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转庵诗人的才华和成就。诗人通过对转庵识破花拈枝、涉斋自讼识评讥等形象的描绘,赞美了转庵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转庵诗人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与他之间的默契和共鸣。
最后,诗人通过对生平经历和感慨的回顾,表达了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执着和期许。诗人希望能够在诗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以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誉。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酬转庵》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元年。此时,许及之正担任温州通判一职,负责管理当地政务。
在这一时期,许及之的人生际遇可谓曲折。他曾科举落第,屡试不第,直到晚年才登上仕途。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转庵先生的感激之情,因为转庵先生在关键时刻给予了许及之支持和鼓励。
在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这一时期,金国势力逐渐南下,对南宋王朝构成威胁。南宋朝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试图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以巩固国家政权。然而,科举制度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导致许多有才华的士人难以脱颖而出。许及之正是其中一员。
尽管如此,许及之并未气馁,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终于在晚年时得到了认可和重用。这首诗表达了他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品质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