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日食

标题包含
日食
谁撤天门虎豹扃,群妖食日上青冥。 一眉不及黄昏月,万目惊看白昼星。 绝响无人槌败鼓,洗光何地激沧溟。 仰天凝注需阳复,寂历西风老泪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艾性夫(1904年-1996年),原名李毓珍,字性夫,号逸翁,笔名艾性夫。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书坛泰斗”。 艾性夫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有谁打开了天上的门,让虎豹进来?一群妖魔鬼怪在青天白日横行。 它们的出现让人们来不及看到黄昏时的月亮,只能惊讶地看着白天的星星。 没有人在打击这种乱象,就像没有人去击打破损的鼓,也没有人能够洗涤这些乱象,就像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激起大海的波涛。 我抬头仰望天空,等待阳光再次照耀大地,然而在这寂静的西风中,我只感到悲伤,眼泪不禁流下。
去完善
释义
1. "天门": 指天的门户,这里可以理解为天空。 2. "虎豹扃":"虎豹"是猛兽的意思,"扃"是门闩或关门的意思。所以"虎豹扃"表示关闭这些猛兽的入口。 3. "上青冥": "上"表示到达,"青冥"即青天,暗指高空。 4. "一眉": 指月亮的一个边缘,这里形容月亮只在日食的一刹那出现。 5. "白昼星": 指在白天也能看见的星星,这里是形容太阳被部分遮蔽时,星星清晰可见的景象。 6. "槌败鼓": 指敲击破旧的鼓,这里代指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异常的天象变化。 7. "洗光": 指日光,"何地"表示疑问,“激”意思是激荡,“沧溟”指大海。整句表达的意思是:在何处激荡的大海能洗尽这昏暗的光线? 8. "凝注": 是集中视力的意思,"需阳复"指期待阳光重新照耀大地。 9. "寂历": 是孤独凄清的意思,"西风"是指秋风,"老泪零"是说老泪纵横。整句描绘的是人们看到日食后的恐慌和哀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日食》诗以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为主题,揭示了人们在面临自然异变时的感慨与恐惧。首联诗人以“谁撤天门虎豹扃”开篇,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日食的神秘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威力;随后两句通过“群妖食日上青冥”及“一眉不及黄昏月”描绘出日食发生时的场景,借用了神话传说中的“群妖”这一元素,使得诗歌颇具寓言性质,同时使读者感受到日食发生时白昼瞬间变暗的震撼效果。紧接着,颔联中“万目惊看白昼星”,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日食现象的惊讶和恐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描绘出了日食发生时自然界令人惊叹的景象。 颈联“绝响无人槌败鼓,洗光何地激沧溟”,将日食的现象与宇宙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表明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暗示了虽然人们感到困惑、无奈甚至恐惧,但终究不能阻止自然的运行。结尾句“仰天凝注需阳复,寂历西风老泪零”,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的无奈以及对未来光明的期盼,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日食》是金末元初诗人艾性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15年至1225年之间,即金朝末年。这一时期,艾性夫正值壮年,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之中,国家局势不稳,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艾性夫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其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金朝末年,由于蒙古势力的崛起,金国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艾性夫作为金朝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他的诗歌作品中,时常透露出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此外,金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给艾性夫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艾性夫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日食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日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象征着国家和人民的灾难。艾性夫以此为契机,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对人民困苦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