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百个壮丁齐心协力将这张巨大的红线毯抬入宫中。土地本无感知,不会感到寒冷,但人们却需要衣物御寒。可是如今,这些本该用来缝制百姓衣服的材料却被剥夺去制作供皇家享乐的地毯。
去完善
释义
太原毯:指山西太原出产的一种质地较粗糙的毛毯;毳缕:指细软的兽毛纤维;加样织:按照特殊样式加工编织。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红线毯为核心意象,从其生产过程写到实际用途,再到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开篇详细描述了红线毯繁复的制作工序,突出了它的珍贵与奢华。接着笔锋一转,描绘了披香殿中的歌舞升平景象,进一步烘托出皇室生活的骄奢淫逸。而后引入对比,提到太原毯的粗糙,反衬红线毯的精致,同时点明地方官员为迎合上级不遗余力的态度。结尾处直抒胸臆,借“地不知寒人要暖”一句道破天机,揭露了统治者只顾自身享乐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残酷现实。整首诗语言质朴却饱含力量,既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也展现了他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洞察与强烈批判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元和年间,彼时白居易正任职谏官。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目睹了宫廷生活的奢靡与民间疾苦的巨大反差。当时皇室对丝织品的需求极为庞大,尤其是用于宫殿装饰的精美丝毯。这些丝毯制作工艺繁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诗人通过描写红线毯的制作过程和使用场景,以小见大,揭示了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与百姓劳作之艰辛,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暗含对统治者不恤民情的批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