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从上人
惟道是从,惟心是宗。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梦幻了了,来去匆匆。
水中之月,树上之风。
作如是观,无塞不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遵循道德原则,心灵是根本。
颜色与空并无区别,物质和非物质共存。
人生如梦,时光短暂。
月亮倒映在水中,风吹拂在树枝上。
这样看待世界,一切障碍都可消解。
去完善
释义
1. 道从:指遵循大道。上人:对和尚的尊称。此诗为赞颂和尚修行得道之作。
2. 惟道是从,惟心是宗:即心中只存有大道,心中只有禅道的宗派思想。
3.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教教义中的名言,意为空与色并无本质区别,都归于道的体现。
4. 梦幻:喻指短暂的人生,表现了无常的人生哲学。
5. 了了:清晰明了。
6. 水中之月,树上之风:比喻事物的虚幻不实,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教义相互映照。
7. 如是观:按照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意味着以道或心的立场去观察世界。
8. 无塞不通:没有障碍不能通达,意味着只要领悟到道的真谛,便能通达一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道从上人》是南宋高僧释祖钦所作,以表达其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诗句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充满了哲理。这首诗通过几个比喻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空”与“色”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对世间万物的超越和超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惟道是从,惟心是宗”,表明诗人追求真理的态度。“道”在这里指的是佛教的真谛,也就是禅宗所倡导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诗人在修行中紧紧地追随大道,同时强调内心的修养,使心灵成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根本。
接着两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禅宗著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观点的变体。这两句表达的是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所有的现象和物质世界最终都可归为“空”,而“空”也寓含着所有的现象和物质世界。这种观念主张抛弃一切世俗的欲望和执着,以实现精神的解脱和超越。
中间四句“梦幻了了,来去匆匆。水中之月,树上之风”,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虚幻。人生如同梦境般短暂而易逝,一切都如同水中的月亮和树上的风一样不可捉摸。诗人通过这一组意象揭示了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生生灭灭的真相,借此鼓励人们认识到生活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从而超脱物欲,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最后两句“作如是观,无塞不通”,指出只有当我们看透世界的虚幻本质,领悟到“空”与“色”的辩证统一,才能达到心灵的通达无阻。这种境界超越了世俗的纷扰和矛盾,使人内心平和,无所阻碍。这首诗通过凝练的诗句将禅宗哲学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导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信念,摒弃杂念,从而实现心灵的解脱与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从上人》是南宋末年诗人释祖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道从上人修道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本人在动荡时期对社会现象的忧虑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时,南宋正处于金、蒙古等外族入侵的动荡时期,战争频繁,民生疾苦。释祖钦作为一位僧人,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深感痛心。他希望通过修道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安宁,因此对道从上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在这一时期,释祖钦经历了诸多人生际遇,如战乱中的颠沛流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这些经历使他对和平宁静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这也是他在诗中表达出的情感之一。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佛教文化盛行,僧侣们在民众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释祖钦作为一位著名的诗僧,他的诗篇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喜爱。这也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土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