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兴十六首 其六
古人喜功名,冒死立奇节。
嗟我亦何弱,翰墨老蒙拙。
富贵难苟求,耻随世汩没。
千年柏庭下,不负金光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代的人们喜欢追求名誉和成就,不怕生死以表现他们的英勇与才智。感叹我也一样有着坚定的决心,尽管年纪大了,写起文章来依然真诚而朴实。荣华富贵不是可以随意追求的,我不能为了金钱放弃我的原则,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要保持清白如金的精神品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古兴:即创作古诗的灵感来源。
2. 冒死:不顾生命危险。
3. 立奇节:立下奇特的节操。
4. 翰墨:指写文章或书法。
5. 蒙拙:谦辞,指愚笨无能。
6. 富贵:富有和高贵。
7. 苟求:不正当的手段谋求。
8. 耻随世汩没:意指不愿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
9. 千年柏庭:柏庭指柏树下的庭院,这里用千年来形容历史悠久。
10. 金光骨:比喻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比古人与自己的不同,表达了淡泊名利、坚守道德信念的人生态度。首先,诗人提到“古人喜功名,冒死立奇节”,揭示了古代文人为了建功立业而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品质。然而,诗人却自觉“我亦何弱”,表示自己在这方面并不强大。接着以“翰墨老蒙拙”自嘲,暗示自己文才不足,无法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随后,诗人表明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富贵难苟求,耻随世汩没”,即使贫困潦倒,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操守和信仰。最后,诗人以“千年柏庭下,不负金光骨”作结,表达了自己即便生活在困苦之中,也要坚守信念,为自己的信念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的决心。这首诗通过对古人功业的赞扬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抒发了诗人坚定的道德信仰和处世原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兴十六首 其六》是宋代诗人沈辽于公元1047年所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这一年,沈辽45岁,正处在他人生的中年期。这一阶段,他饱经沧桑,历经世事变幻,对人生的感悟颇深。
在这个时期,宋朝正处于北宋王朝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得文人墨客普遍感到怀才不遇;另一方面,官僚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也让民间疾苦丛生。这些现象都让沈辽深感忧虑,于是他将这种心境寄托在诗歌之中。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从诗中可以看出,沈辽关注民生,关心社会进步,这也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忧国忧民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