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
垂杨阴下小亭池,浓绿繁红掩映宜。
挟册独来谁共语,海棠相对笑人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低垂的杨柳树荫下,有一个小亭子和池塘,周围是丰富的绿色和绚丽的红花相互映衬,非常适宜。我拿着书独自来到这里,有谁和我一起交谈呢?只有面对面的海棠花在嘲笑我的痴迷吧。
去完善
释义
【方壶】地名,源自古代的传说,相传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此处借指诗人隐居之地。
【崔敦诗】唐代著名文人,生平事迹不详。
【垂杨阴下小亭池】垂柳树下的小池塘边有一座小亭子。
【浓绿繁红】绿色的树荫,红色的花朵。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
【挟册】拿着书卷。表示诗人读书的样子。
【谁共语】有谁和我一起谈论诗书。
【相对笑人痴】海棠花仿佛在嘲笑诗人过于痴迷于诗书。
去完善
赏析
《方壶》描绘了春日景色中的一处小亭子,垂杨绿叶与红花相映成趣。诗人独自携书而来,面对眼前的美景却无法找到共同欣赏的人,只有一旁的海棠花仿佛在嘲笑他的孤寂。全诗通过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恬静而略显忧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理解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方壶》是宋代诗人崔敦诗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制度,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在诗歌创作的这个时期,崔敦诗的个人际遇也颇为曲折。他曾以举人的身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但后因故受到贬谪。虽然如此,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关注民生疾苦,体察民间冷暖,这使得他的诗篇充满了深情厚意和深刻的洞察力。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诗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众多著名文人墨客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在诗坛上大放异彩。他们在创作中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对社会矛盾以及民众苦难的表达尤为突出。在这个时期,咏史怀古成为诗人们普遍的主题,反映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而崔敦诗的《方壶》正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他将个人的经历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