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止征妇哭

标题包含
止征妇哭
战国曾闻挟两戈,病中军不渡交河。 一身同为明庭死,死敌强于死病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战国时期曾经听说过两面夹击的战术,在生病的时候军队无法渡过交河。宁愿为了国家的安危献出生命,与敌人抗争相比疾病更强大。
去完善
释义
【词语注释】: 1. 止征妇哭:阻止出征士兵的妻子哭泣。这里是诗人劝说家属不要过于悲伤的意思。 2. 战国:指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3. 挟两戈:拿着两个戈,这里比喻战争中双方的对立。 4. 病中军:生病的军队,这里指在战争中生病的士兵。 5. 不渡交河:不交河,这里的“交河”是一个古代的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北。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兵们在战争中生病了,无法越过交河继续战斗。 6. 同为明庭死:一起为国家和朝廷捐躯而死。这里的“明庭”是诗人对国家的尊称。 7. 死敌强于死病多:对抗敌人比因病而死更有价值。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士们即使生病了也要坚持战斗,因为战胜敌人比因病而死更有意义。
去完善
赏析
《止征妇哭》这首诗描绘了战争中一位勇敢的战士为保卫国家而献身的壮烈情景。诗中以战国时期的战争为背景,强调了战士们面对疾病和敌人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虽然病重无法渡河作战,但这位战士依然坚定地选择为国家而战,直至死亡。这种忠诚勇敢的精神,使他在诗人心中成为了一个英勇的形象。 首句“战国曾闻挟两戈”,意味着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战士们在战场上用两把戈相互厮杀。这里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关注和对战士的敬佩。 第二句“病中军不渡交河”,描述了战士在病重的情况下,无法跟随军队渡过交河去战场参加战斗。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战士的同情,同时也强调了战士坚定的信念:即使病重也不能阻止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决心。 第三句“一身同为明庭死”,意味着战士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病死在家。这表明了他对国家无比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最后一句“死敌强于死病多”,表达了战士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更愿意选择与敌人奋战而死,而不是病死在家中。这一句强烈地突显了战士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总之,这首诗歌颂了战士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体现了诗人对于忠诚勇敢的追求以及对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1274年,元朝时期的中国诗人白珽创作出了一首《止征妇哭》的古诗。这首诗是他在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的痛恨。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正遭受着元军的侵略,战争使得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而白珽作为一位爱国文人,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他的诗歌创作也因此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元朝对南宋的征服过程中,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白珽作为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人,他以自己的诗歌为武器,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