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武康秋雨池上
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白酒浮蛆鸡啄黍。问陶令、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池塘显得寒冷且有雾气升腾。竹子投下的阴影在小窗和门户之间显现。几点秋天的声音闯入了短小的梦境,原来是屋檐下的芭蕉被雨滴拍打的声音。
浊酒漂浮着泡沫,鸡肉搭配着稻谷。询问陶渊明(一个隐逸田园的诗人)何时会回归自然。溪边月色,山岭间浮云,以及那片红色的水蓼之岸,都是心中所思所念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
2. 雨池:这里指秋雨中的池塘。
3. 山寒:形容山中寒冷。
4. 欲雾:将要起雾的样子。
5. 竹暗小窗低户:竹林掩映下的窗户和门。
6.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秋雨、风声等。
7. 短梦:短暂的梦境。
8. 檐下芭蕉雨:屋檐下的芭蕉叶在雨中摇曳。
9. 白酒浮蛆鸡啄黍:形容田园生活的景象。
10. 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以喜爱田园生活著称。
11. 溪月岭云红蓼岸:描述自然风光的词汇,寓意怀念故乡之情。
12. 思量:思考、想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秋雨时节的景色,以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相互映衬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池上山寒欲雾”描绘出秋日清晨山间的寒冷与雾气弥漫的景象,为全词营造了朦胧迷离的氛围。接下来“竹暗小窗低户”进一步展现了秋雨中的竹林景象,通过窗户的低矮,体现出乡村人家的生活气息。
接着两句“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借助于秋天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同时也打断了词人的梦境。其中,芭蕉雨的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秋天夜雨的绵密与细碎。
“白酒浮蛆鸡啄黍”则勾勒出一幅充满乡土风情的画面,寓意着朴实的农家生活。这里提到了“陶令”,即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其隐逸情怀而著称,这里暗示词人也渴望远离世俗纷扰,回归田园。
最后两句“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以美丽的风景寄托了词人无尽的思念之情,红蓼代表了秋天的景色,溪月、岭云则表现出自然界的美景。这种情景交融的方式使得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得以深化,达到了“思君如流水,共天地长”的艺术效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中花·武康秋雨池上》是宋代词人毛滂的一首佳作。据考证,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094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毛滂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浙江武康担任县令,此词就是他在任期间的作品。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朝廷内部的矛盾激化,党派斗争十分激烈。毛滂因受到政敌的排挤而被贬为地方官员。在这个人生低谷期,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深感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在这首词中,他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秋雨中的武康风光,既表现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