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太守十州诗·竹屿
霜姿迥出红尘外,只有鵷雏傍水来。
别岸若寻栖隐处,轩窗须为此君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立寒霜的姿态远远地出现在红尘之外,只有那高贵的鵷雏鸟在水边游荡。
如果要在对岸寻找一个栖息和隐居的地方,窗户和长廊都应该为了这个尊贵的客人而敞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霜姿:形容竹子在严霜中的姿态,比喻人的高洁品质。
2. 红尘:原指繁华的都市生活,这里借指世俗世界。
3. 鵷雏: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
4. 水:指代江河湖泊等水域。
5. 别岸:彼岸,对岸。
6. 栖隐处:指隐居的地方。
7. 此君:指竹子,因为竹子通常被视为有君子之风,所以这里用“此君”代指竹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竹屿”为题,诗人首先描绘了竹子的特殊品质:凌霜独立的姿态使其超脱红尘之外,如同品行高洁的文人墨客远离世俗纷扰。接着,诗人用“鵷雏傍水来”的形象比喻,表达了高尚之士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同时,“别岸若寻栖隐处,轩窗须为此君开”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寻访理想隐居之地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居室能像竹子那样虚怀若谷,体现了一种向往宁静致远的境界。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流露出作者超凡脱俗的意境和深沉的思想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品竹咏竹,竹成为文人的象征和精神寄托。陈瓘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任彭泽知县时,受到刘太守的赏识和提拔。在这期间,陈瓘以政坛的现实为背景,运用富有哲理的诗句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以“竹”为比喻,抒发了对品格高洁、坚韧不屈的追求。这首诗是他在地方任职时的政治与人生的缩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