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
去年共遶涧滨行,话尽山云海月情。
芳树幽禽尤记得,风前时作两三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我们一同漫步在小溪边,畅谈山海云月的豪情壮志。至今我还记得那芳香的树木和幽静的鸟儿,它们在风中时不时地发出几声鸣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寄人:即托人捎信或带口信。此处指写此诗是寄托思念之情。
2. 妙伦:僧人的名字。
3. 去年:即过去的一年。
4. 共遶涧滨行:一起在山涧旁漫步。
5. 话尽山云海月情:指尽情畅谈山水美景和人生哲理等话题。海月为倒装,实际是指大海和月亮,泛指广阔的美景。
6. 芳树幽禽:芬芳的树木中隐藏的小鸟。芳树,香木;幽禽,深藏在树林里的鸟儿。
7. 尤记得:尤其让人难以忘怀。
8. 风前时作两三声:在风中不时地发出两三声鸣叫。
去完善
赏析
《寄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游历的美景以及深厚的友情。诗人在去年与友人在山间、海边畅谈人生的理想、抱负和感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诗人以“涧滨行”来形容这种愉快的交流,凸显了友情的真挚。同时,通过“山云海月情”的描述,表达了他们心灵相通、相知相惜的深情厚谊。在追忆这段美好时光的过程中,诗人还特别提到“芳树幽禽”,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歌最后以“风前时作两三声”收尾,既形象地刻画了鸟儿的叫声,又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人
鸟啼花落又经春,寂历风光不见人。
五柳先生因酒熟,东篱处士为诗贫。
莫言名利人无以,应赖乾坤德有邻。
那肯利心忘世态,细思非佛亦非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年间,妙伦法师在杭州西湖灵隐寺一带修行。当时南宋偏安一隅,北方战乱频繁,政权腐化堕落。尽管如此,禅宗教派仍得传扬,文人墨客借景抒情,妙伦法师则寄寓其中,希求超脱世俗纷扰。
在这个时期,释妙伦经历了世事沧桑、人生无常,深感红尘俗世的困扰,故将深幽的思考化为笔下的诗篇,表达出自己向往宁静田园生活的心态以及向善弃恶的教诲。同时,妙伦法师也在此诗歌中表现出了儒家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心。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鸟啼花落等自然景象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南方禅林的美好景观和隐逸风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