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一

标题包含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一
懿识本天资,长才继者谁。 漕舟逾万计,实廪近千斯。 入境喧舆颂,还乡结主知。 上方思柄用,何惜告谋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天生就有较高的智慧,谁是继承我才华的人呢?有成千上万的船只在运河上航行,仓库里堆满了数千石的粮食。在异乡受到盛赞,回到家乡得到主人的信任。上面想要起用我,为什么不告诉我该怎么做呢?
去完善
释义
懿识本天资:懿识,高尚的品德和远见;本天资,与生俱来的品质。这句话意思是李运使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见识,这是他从娘胎里带来的天赋。 长才继者谁:长才,突出的才能;继者,后继之人。这句话是对李运使的赞美,意思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才华。 漕舟逾万计:漕舟,指运输粮草的船只;逾,超过;万计,数以万计。这句话描述了李运使管理下的粮船数量之多。 实廪近千斯:实廪,装满粮食的仓库;近,接近;千斯,数千。这句话意味着李运使管理的仓库快要装满了大量的粮食。 入境喧舆颂:入境,官员上任到达新的地方;喧,宣扬;舆颂,百姓的赞誉。这句话描述了李运使在任上受到百姓热烈欢迎的情况。 还乡结主知:还乡,回到家乡;结主知,得到君主的理解和信任。这句话表现了李运使与家乡的联系以及对君主的忠诚。 上方思柄用:上方,君主或朝廷;思柄用,思考选拔人才。这句话表达了君主对李运使的重视和期待。 何惜告谋惟:何惜,不用吝惜;告谋惟,向君主献言献策。这句话表示李运使将毫无保留地向君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见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赵抃在送别李运使学士赴阙时所作的十首组诗之一。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李运使学士的赞美,表达了对他的期许和祝福。 首联“懿识本天资,长才继者谁”,诗人首先强调了李运使学士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认为他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他后继无人的担忧。这体现了诗人对李运使学士的高度评价和期待。 颔联“漕舟逾万计,实廪近千斯”,诗人描绘了李运使学士在漕运方面的成就,即他所负责的船只数量庞大,仓库中的粮食储备充足。这说明他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颈联“入境喧舆颂,还乡结主知”,诗人通过描述李运使学士在地方的声望以及回乡时的受人尊敬,进一步展示了他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李运使学士的认可和敬仰。 尾联“上方思柄用,何惜告谋惟”,诗人表示朝廷正在寻求贤能之人,像李运使学士这样的有才干的人肯定会得到重用。这是诗人对李运使学士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是宋朝诗人赵抃在送别友人李运使时所作。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北宋时期,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赵抃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他在朝为官,担任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然而,在政治斗争中,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一度被贬谪出京。在这段时间里,赵抃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治理,并与民间百姓建立深厚的联系。这种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赵抃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中期,这一时期,宋王朝在经历了开国初期的繁荣之后,逐渐暴露出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破产,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此外,科举制度也存在诸多弊端,官员选拔机制不公正,贪腐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都深深困扰着当时的赵抃,也激发了他投身改革、关注民生的决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抃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他以李运使的离行为契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时代命运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抃对于民生福祉的关注,以及他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