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六州歌头

标题包含
六州歌头
长怀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孝祥(1538年-161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又号于湖山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 张孝祥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长久地思念着远方,关塞的景色一片平坦。 尘土遮蔽了视线,霜风吹拂,边城寂静无声。 心情沉重,无法释怀。 回想起当年的事情,似乎是天命所定,并非人力所能改变。那洙水泗水之畔,曾是琴瑟歌唱的美好之地,如今却充满了腥膻之气。 远方的毡帐,夕阳下,牛羊归来,河流两岸,烽火台林立。 看到国王在夜间狩猎,骑马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山谷。号角和鼓声悲鸣。 让人不禁感叹。 想起腰间的箭,匣中的剑,时光流逝,最终却无所成就。 时代变迁,心中壮志仍存,岁月已所剩无几。 遥望遥远的神都京城。 此时正致力于怀柔四方,平息战火,休兵养息。 朝廷的使臣,纷纷奔波,这种情景让人感慨万分。 听说中原的遗老们,常常向南仰望,期待着羽葆霓旌的降临。 使者来到这个地方,忠诚与愤怒之情充溢胸臆。 泪水如同倾泻般无法抑制。
去完善
释义
1. 长怀望断:长时间地怀念和望穿。 2. 关塞莽然平:关塞之地一片荒凉。 3.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征尘昏暗,霜风猛烈,边塞寂静无声。 4. 黯销凝:心情黯然,凝重。 5. 当年事:指历史上的战争事件。 6. 殆天数,非人力:大概是命运的安排,不是人为的力量。 7.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洙泗河畔,琴瑟歌唱的地方,也充满了腥气的战争。 8.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隔水的地方是毡帐乡,夕阳下牛羊归来,敌军的哨所纵横交错。 9. 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名王在夜间狩猎,马队的火光照亮了原野。 10. 笳鼓悲鸣:胡笳和战鼓发出悲伤的声响。 11. 遣人惊:派人来惊扰。 12. 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腰间的箭,剑匣里的剑,都已经被尘土侵蚀,究竟还能有什么作为。 13.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时光流逝,心情虽然激昂,岁月却即将过去。 14. 神京:指当时的京城,即今天的北京。 15.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干羽之舞正在远望和平,烽火和烽火台都已经安静,暂时停止战争。 16.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官员们来来往往,繁忙不已,这种情景让人感慨万分。 17. 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中原的遗老常常向南仰望,羽葆霓旌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 18.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使者来到这里,忠诚和愤怒的情绪充满胸膛。 19. 有泪如倾:泪水如同倾泻一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六州歌头》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所作。诗中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战争的反思。 首句“长怀望断,关塞莽然平”,以远望关塞的视角,描绘出一片荒凉、无垠的景象。这里的“关塞”既指地理上的边界,也暗示着国家的安全隐患。“莽然平”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局势的担忧和无奈。 接下来,诗人通过“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的描绘,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这里的“征尘”、“霜风”和“悄边声”都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黯销凝”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尽感慨和沉思。 在“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一句中,诗人反思了战争的根源,认为战争的发生是由命运和命运所决定的,而非人为因素。这里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一句,诗人以儒家圣地洙泗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破坏文化的痛心。这里的“弦歌地”指的是文化繁荣的地方,而“膻腥”则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文化的破坏。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一句,诗人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活的影响。这里的“毡乡”、“区脱”和“落日牛羊”都传达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在“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一句中,诗人通过对名王的宵猎场面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暴行的谴责。这里的“名王”、“笳鼓”和“遣人惊”都传达了战争的恐怖和对生命的践踏。 接下来的“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一句,诗人通过对武器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力和无奈。这里的“腰间箭”、“匣中剑”和“空埃蠹”都暗示了战争的徒劳和无意义。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一句,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无法挽回的遗憾。这里的“时易失”、“心徒壮”和“岁将零”都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战争的无法挽回。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一句,诗人通过对神京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这里的“神京”象征着国家的中心,而“干羽”和“烽燧”则暗示了和平与战争的对比。 最后,诗人以“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一句,表达了对战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这里的“冠盖使”和“纷驰骛”都暗示了战争的混乱和人际关系的破裂。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战争的反思。诗人的情感深沉,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贯穿始终,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六州歌头》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一首名篇。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南下,中原沦陷,国家局势岌岌可危的时期。 在这一年里,张孝祥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却因政治斗争而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地方任职。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与此同时,南宋初期的时代背景也极为复杂。一方面,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权臣当道,政治腐败;另一方面,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威胁着南宋的安危。在这种背景下,张孝祥深感自己作为文人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词作来唤醒人们的爱国之情,共同保卫国家。 因此,《六州歌头》一词既表达了张孝祥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又展现了他誓死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