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禅人持钵求颂
森罗万象本同根,个事虚通有化门。
历历当机元不爽,头头大用了无痕。
妙明田地传家祖,参饱丛林委子孙。
缘就归来墙面坐,秋空连水月黄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森罗万象原本同源,每一个事物都有相通的变化之门。
清晰地面对现实丝毫不爽,每一个方面都发挥了大用而无痕迹。
美妙的智慧之地传承家族祖先,丰富的学问传给了子孙后代。
回归宁静与简单的生活,看那秋空与水月的黄昏交相辉映。
去完善
释义
1. 森罗万象:"森罗"为繁多的样子,"万象"指世间一切事物。这个词语意为纷繁复杂的事物景象。
2. 本同根:强调万事万物皆源于相同本质。
3. 个事:此事。
4. 虚通:空间通透无阻。
5. 有化门:道家术语,意为道化生万物。
6. 历历:清楚分明。
7. 当机:关键处,紧要关头。
8. 元:本来的。
9. 不爽:没有差错。
10. 头头大用:禅宗用语,比喻一切平常的事务中都有佛性存在。
11. 妙明田地:形容悟道的境界美好无比。
12. 家祖:家族中的祖辈。这里指的是禅宗五家之祖。
13. 参饱丛林:在丛林修行中领悟佛法。
14. 委:托付。
15. 缘分:佛教中说的某种因果关系,使人们相遇并产生联系。
16. 墙面坐:禅宗公案之一,源起于一则故事,一位僧人坐在墙下看着他人离去。
17. 秋空:秋天的天空。
18. 连水月:描绘夜空中倒映在水面上的月亮景色。
19. 黄昏:天色渐暗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森禅人持钵求颂》是宋朝释正觉所作的禅诗,诗人借自然景象阐述了禅宗的深刻哲理。诗歌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体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森罗万象本同根,个事虚通有化门”以生动的画面开篇,揭示了世界万物都源于同一根本的道理。这里通过“森罗万象”这个词语表达了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和形态。诗人提醒人们要透过这些表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也就是所谓“个事虚通”的观念。这为后续的哲理阐述铺垫了基础。
颔联“历历当机元不爽,头头大用了无痕”,这两句诗充满了智慧。诗人用“历历当机”形象地描述出禅宗修行者在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时都能洞见真相。而“头头大用”则强调一切事情都有其特定的功用和价值。同时,“无痕”暗示在了解并运用这些事物的时候应做到自然而然,不留痕迹。此处的哲理深意在于启示我们要理解事物的真实意义,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恰当、巧妙地运用它们。
颈联“妙明田地传家祖,参饱丛林委子孙”,诗人把妙明的智慧和土地的肥沃比喻为传承家业的重要精神遗产。这里通过“参饱丛林”来描述子孙后代在丛林中不断修炼成长的过程。整句诗强调了禅宗智慧和修行的承传性和实践性,将世代薪火相传的精神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尾联“缘就归来墙面坐,秋空连水月黄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展示了一个禅宗修习者内心平和与宁静的状态。诗人以“墙面坐”喻指禅宗修行的方式,即在平静的内心世界中思考、审视生活的种种现象。至于“秋空连水月黄昏”,诗人以秋夜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幽静而又深邃的画面,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静谧的心境,体会到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心灵超越与纯净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森禅人持钵求颂》这首诗出自宋朝诗人释正觉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词赋等文学创作,其中禅宗诗歌更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释正觉作为一位出家人,他的生活充满了信仰与追求。在诗中,他通过对森禅人的描述,表达了对禅宗修行者的敬仰之情。“山藏古木秋声瘦,月挂空潭夜影清”,这样的诗句不仅描绘了秋天山林的宁静美景,更传达了禅宗修行者内心的清净和寂静。
在释正觉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繁荣的宋王朝。当时的禅宗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禅宗色彩。释正觉身为禅宗高僧,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脱尘世纷扰的境地。因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禅宗的宗教氛围,也能领略到诗人对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