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游山寺
闲卧云岩稳,攀缘笑戏猱。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
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清风朝复暮,四海自波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哉地躺在云端磐石上显得十分安稳,沿着崎岖的山石攀登宛如戏耍猴子般轻松有趣。在此境界中宁静安宁,仿佛超越了所有的高山。至高无上的道理已经无言说明,这红尘中的生活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清风总是吹拂着四海,让它们卷入汹涌的波涛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闲卧云岩稳:悠闲地躺在云雾缭绕的山岩上,感到安稳舒适。其中“云岩”指的是云雾环绕的山岩。
2. 攀缘笑戏猱:沿着山路攀爬,笑着与猿猴嬉戏。其中“攀缘”指沿着山路攀爬,“笑戏猱”是指与猿猴嬉戏,“猱”指猿猴。
3. 静于诸境静:在种种景象中都体会到宁静的感觉。其中“诸境”指各种各样的景致,“静”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宁静。
4. 高却众山高:比周围的群山更高。其中“高却”意为超过,“众山高”形容周围群山的海拔高度。
5. 至理无言了:最深的道理无法用言语表达。其中“至理”指的是最深奥的道理,“无言了”是说无法用言语描述清楚。
6. 浮生一梦劳:人生如同一场梦境,充满了辛劳。其中“浮生”指短暂的人生,“一梦劳”形容人生如梦,充满辛劳。
7. 清风朝复暮:早晨和傍晚都吹拂着清爽的微风。其中“清风”指凉爽的风,“朝复暮”指早晨和傍晚。
8. 四海自波涛:四海之内自然有波涛起伏。其中“四海”泛指全国或全世界,“自波涛”形容自然的海浪翻滚。
去完善
赏析
《早秋游山寺》是唐代诗人李咸用的五言诗。诗人在游览山寺的早秋之际,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通过描绘云岩、攀缘、山林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领悟。
“闲卧云岩稳,攀缘笑戏猱。”首联描述了诗人在山寺中悠哉游哉的生活情景。在闲卧之时,能感受到云岩的安稳;攀登过程中,不禁笑看嬉戏的小猴子。这里的“云岩”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即超脱尘世纷扰的净土。而“攀缘笑戏猱”则表现出了诗人面对自然景物时那份轻松愉悦的心情。
“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颔联中,诗人继续描写山寺的美景。在这里,“静”与“高”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观的特征,更揭示了诗人心境的超然与宁静。他善于从宁静的境界中发现宁静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颈联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在他看来,世间的真谛无法用言语表达,浮生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梦境。诗人以深沉的目光洞察世事,体会到生命和世界的无常,从而深化了对生活的理解。
“清风朝复暮,四海自波涛。”尾联呼应开篇,再次强调诗人身处山寺的美好心境。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清风总是陪伴着他。面对四海的波涛汹涌,诗人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寓含着诗人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早秋游山寺》是晚唐诗人李咸用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李咸用在晚唐时期是个不得志的文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贫困和挫折,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会。在作品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公元9世纪末的中国,晚唐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咸用的诗歌创作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社会内涵。他的诗作通常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时代的忧虑。
在这首《早秋游山寺》中,李咸用通过对早秋时节山寺景色以及僧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他运用优美的文字和深沉的情感,将个人遭遇融入对自然的描写之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哀愁气息,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诗人的独特才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