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雁湖十首 其三
翠华南度几千余,始见中原与闰俱。
千载一时周历数,两河百郡汉舆图。
平南上策归诸葛,伐北奇功属寄奴。
安得忠良负雄略,一清关洛到江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山川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终于看到了中原大地和闰时的美景。
在千年一遇的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周朝的光辉历程,也目睹了汉代的两河地区和各郡的美景。
平定南方的大计落到了诸葛亮的肩上,而北伐的奇妙战功则归功于寄奴(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如何才能选拔出忠诚良善、胸怀壮志的人才,让他们把天下的安危放在心上,用他们的雄韬大略治理好国家,使国泰民安呢?
去完善
释义
1.翠华南度几千余:翠华,皇帝仪仗中的翠羽旗;南度,指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几千余,指的是时间跨度。这句意思是,自从南宋定都在临安以来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
2.始见中原与闰俱:闰,指闰年;俱,一起。这句是说,闰年中多出来的一个月,让人感叹时光荏苒。
3.千载一时周历数:千载,千年;一时,一个时期;周历数,周朝的国运。这句表示感慨历史的漫长,周朝的国运已经过去很久。
4.两河百郡汉舆图:两河,指黄河、淮河;百郡,行政区划;汉舆图,汉代的地理图。这句指出当时的疆域规模。
5.平南上策归诸葛:平南,平定南方;上策,最好的策略;归诸葛,将功劳归于诸葛亮。这句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6.伐北奇功属寄奴:伐北,北伐;奇功,卓越的功勋;寄奴,东晋名将刘裕的小名。这句赞美刘裕的军事成就。
7.安得忠良负雄略:安得,如何得到;忠良,忠诚贤良的人;负雄略,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这句表达对忠诚贤良的将士的期盼。
8.一清关洛到江湖:一清,全部肃清;关洛,关中和洛阳地区;江湖,长江和黄河。这句希望收复中原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壁在雁湖所作的十首诗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和对忠诚良将的呼唤。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示了南渡后的中原地区以及各地区的地理形势,并通过对比诸葛亮和桓温的文治武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以及对忠诚良将的呼唤。
首句“翠华南度几千余”,诗人以翠华比喻皇权,暗示皇帝南渡已有数百年,此处暗含了对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的现状的不满。紧接着的“始见中原与闰俱”,提及中原和闰地(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所在的江南地区)都在皇帝的统治之下,流露出一种虽暂时安定但内心仍担忧国家命运的情感。
接着的两句“千载一时周历数,两河百郡汉舆图”,以周朝和汉朝的历史为例,强调此时正是国家的复兴时期,而两河百郡则代表着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这里的“周历数”和“汉舆图”分别是周朝和汉朝的国号,寓含着国家应该恢复到原来的疆域和地位。
“平南上策归诸葛,伐北奇功属寄奴”这两句则通过对比诸葛亮平定南方的策略和桓温北伐取得的功绩,来表达诗人对国家和民族英雄的热情赞美。这里提到的“诸葛”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成功地平定南方,稳固了蜀国的江山;而“寄奴”则是东晋名将桓温的字,他曾经发动北伐,试图恢复中原的领土。
结尾两句“安得忠良负雄略,一清关洛到江湖”,表达了诗人对忠诚良将的呼唤以及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里的“关洛”是指洛阳一带的中原地区,意味着诗人希望有人能够肩负起统一国家的重任,将国家的疆域扩展至江南各地。整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