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销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敧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修长的竹子装点着美景,垂下的杨柳吸引了行人的目光。站在栏杆旁,我用画笔描绘出这幅画卷。
那山间的景色是谁题写的诗篇呢?楼前的大雁仿佛在传递着书信。
东风匆匆地送走了夕阳,留下了一丝寒意和酒后的清醒。我独自沉思,那些花前的美好时光,让我瞬间老去。
伤春的情怀并不在于高楼上的远眺,而是在灯下倚枕,听雨时点燃熏炉。害怕乘船游览,只能面对流水,无奈自己的清瘦。
如果飘落的桃花落到西湖底部,搅动着翠绿的湖水,那也是一片愁绪。不要再重来这一趟,让吹散的香灰,泪水满布平坦的草地。

去完善
释义
1. 修竹凝妆:形容修长的竹子,像女子化妆一样美丽。
2. 垂杨驻马:垂柳垂下的枝条可以挡住马匹,形容柳树茂盛。
3. 凭阑浅画成图:站在栏杆旁,轻轻描绘出画面。
4. 山色谁题:山色的美丽是谁题写的诗句。
5. 楼前有雁斜书:楼前有大雁斜飞,就像书写的字体。
6. 东风紧送斜阳下:东风紧紧送走西下的太阳。
7. 弄旧寒、晚酒醒馀:旧寒和晚酒的余味。
8. 自销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自己感到忧伤,在花前老去,像司马相如那样。
9.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伤春的心情不在高楼上,而是在灯前倚枕,雨外熏炉。
10.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害怕乘坐游船,面对河流,无奈地瘦弱。
11.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如果红花飘落到了西湖底部,搅动翠绿的波澜,总是带着忧愁。
12. 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不要再重来,吹散香气,泪水满布平坦的草地。

去完善
赏析
《高阳台》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一首咏景抒怀之作。这首词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景色,同时寓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首句“修竹凝妆,垂杨驻马”,以修竹和垂杨作为春天的象征,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修竹仿佛涂抹了妆容,垂杨像是驻马停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凭阑浅画成图”,作者站在栏杆旁,用画笔描绘出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山色的美丽无人题咏,而楼前的大雁似乎在书写着春天的景象。这两句词以山色和大雁作为春天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慨。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东风吹送着夕阳,夜晚的酒醉还未消散。这两句词以东风、夕阳和晚酒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无奈。
“自销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作者感叹自己在花前销魂,岁月催人衰老。这里以杜甫自喻,表达了作者对岁月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伤春之情不在高楼之上,而是在灯前倚枕,雨中熏炉。这三句词以高楼、灯前、雨外、熏炉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琐事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作者害怕乘坐游船,面对流水,只能忍受自己的清瘦。这里以游船和流水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我的反思。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如果飞红的花瓣落到西湖底部,它们会搅动翠绿的波澜。这两句词以飞红和翠澜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无奈。
“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不要再来这里,让吹尽的香绵(花瓣)和泪满平芜(草地上洒满泪水)成为永恒的回忆。这句词以香绵和泪满平芜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高阳台》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寓含生活感慨的词作。吴文英以其独特的笔法,将春天的美景与生活的感慨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阳台》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40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在这段时间里,吴文英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幕僚、从事过文学创作,同时也对时事有所关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金国和蒙古的崛起使得国家局势日益紧张。在这种环境下,吴文英的词作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的感慨。
在这首《高阳台》中,吴文英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同时,他也借助于对春天的赞美,传达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