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铁肩担道义,生为人杰。
巨笔着文章,死亦鬼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书生们的计划实在太愚蠢,他们依赖的是毛笔和砚台。过去的人们都会带着美酒请教知识,而写诗也希望能够换来鱼的收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无题:没有题目的诗。古人写诗不一定有明确的主题,有时候只以景物或情感为题。
2. 唐寅:明朝著名文学家、画家,号桃花庵主。
3. 儒生:读书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4. 作计:谋划,盘算。
5. 痴呆:傻,愚笨。这里用自嘲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天真。
6. 业在毛锥与砚台:意思是自己的事业在于笔和砚,即通过写作来表达思想感情。
7. 问字昔人皆载酒:古代文人喜欢一边喝酒一边讨论学问,这里的“问字”指的是探讨学问,“载酒”是携酒的意思。
8. 写诗亦望买鱼来:诗人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以此来换取生活所需。“买鱼”象征物质生活的满足。

去完善
赏析
《无题》唐寅的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文人墨客生活的诙谐讽刺。首句“儒生作计太痴呆”以自嘲的语气点出了书生们一心投入笔墨的痴迷;次句“业在毛锥与砚台”则进一步揭示了这种沉迷背后的执着。而诗的后两句“问字昔人皆载酒,写诗亦望买鱼来”则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文人们相互交流的场景,既表达了他们乐于分享知识的热情,也表现了他们期待通过才华为自己赢得声名的期望。整体来看,这首《无题》虽然短小,但却寓意丰富,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无题》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唐寅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正值唐寅青年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因才华横溢而名满江南,但科举失利使他陷入人生低谷。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明朝正处于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文化事业逐渐兴盛。然而,科举制度仍然主宰着士人的命运,许多文人墨客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唐寅虽才华横溢,但在科场舞弊案中被牵连,从此仕途无望。
这首诗表达了唐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无奈和感慨。尽管他的才华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努力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正是这种坚定的决心和不屈的精神,使得唐寅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才子佳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