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别友人

标题包含
别友人
莫恨东墙下,频伤命不通。 苦心如有感,他日自推公。 雨夜扁舟发,花时别酒空。 越山烟翠在,终媿卧云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滔(840年-911年),字文江,号秋浦,唐朝末年进士,福建福州人。 黄滔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善诗赋。唐懿宗咸通年间,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但因家贫未能赴任。后来,他在江西庐山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不用怨恨东墙下,屡屡受伤命运不畅通。 心中有感如苦痛,将来有一天自然会理解公理。 春雨潇潇的夜晚离开,花开时分离别的酒已喝完。 望着越山的烟雾翠绿,终究羞愧难当不如归隐云间的隐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莫恨:不要怨恨。 2. 东墙:东边的小墙。这里借指家门口或家附近。 3. 频伤:频繁受伤。这里指多次遭受挫折。 4. 命不通:命运不顺利。 5. 苦心:辛勤努力的心意。 6. 有感:有所感受。这里指对朋友的同情和理解。 7. 他日:未来的一天。 8. 自推公:自己推荐自己。这里指相信将来会有出头之日。 9. 雨夜:下雨的夜晚。 10. 扁舟:小船。这里指离家远去。 11. 花时:花开的季节。这里指春天。 12. 别酒:分别时的酒宴。 13. 越山:越地的山。这里指浙江一带的山。 14. 烟翠:烟雾般的绿色。 15. 终媿:最终惭愧。 16. 卧云翁:指隐逸山林的文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别友人”,实际是在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期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使作品深具寓意。 首句“莫恨东墙下,频伤命不通”,是诗人告诫自己不要怨恨命运的不公,因为人生的际遇常常变幻莫测。这句诗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以理性看待命运的波折。 颔联“苦心如有感,他日自推公”,则是诗人的自我期许。诗人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总有被世人认可的一天。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颈联“雨夜扁舟发,花时别酒空”,描绘了分别时的情景。雨中夜晚,诗人乘船离去;花开之时,别离的酒宴却已结束。这两句不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还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 尾联“越山烟翠在,终媿卧云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越山指代诗人的故乡,烟翠则象征着家乡的宁静与美好。诗人用“卧云翁”自比,表示虽然漂泊在外,心中却始终挂念着故乡,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归故里。 全诗感情深沉,语言优美,通过离别之情展现出诗人的才情与志向,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友人》是唐代诗人黄滔在乾宁二年(895年)为送别友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歌颂了友情的高尚和伟大,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在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黄滔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科举制度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们普遍感到前途渺茫,心情沉重。而黄滔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境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成功。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这个特殊时期,黄滔与友人之间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相互鼓励、支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时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