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年七夕五绝 其五
珠箔风轻月似钩,还看锦绣结高楼。
堪伤乞巧年年事,未识君王已白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如钩,轻风拂过珠帘,让人不禁望向那繁华的高楼。然而年复一年的乞巧节,让人心生悲伤,不知不觉中,君王已然白发苍苍。
去完善
释义
珠箔:传说中仙家的珍珠门帘,这里指月光下的水面波纹;
乞巧:古代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向织女星祈求智慧、技巧的节日;
君王:这里的君王指的是汉武帝刘彻,他曾在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一度误认为“柏梁台井”(就是后来的“珠箔楼”)中藏有宝物而劳民伤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戊申年七夕”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情景。首句“珠箔风轻月似钩”形象地描绘出天空中明亮的月光和轻柔的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次句“还看锦绣结高楼”则暗示着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的活动,如编织锦绣、搭起高楼等,都是为了迎接牛郎织女的相会。
然而,第三句“堪伤乞巧年年事”却透露出一丝悲伤的情感。这里的“乞巧”是指民间在七夕这天祈求智慧和技巧的习俗,但诗人认为这种年复一年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挣扎。最后一句“未识君王已白头”则是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尽管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都忙着祈求智慧和技巧,却不知道君王的头发已经逐渐变白。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景象,同时传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戊申年七夕五绝 其五》是明代诗人张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这一年是戊申年。此时,正值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而张秉在这一年也经历了人生的不幸,他的妻子离世,使他陷入悲痛之中。
在这一特殊时期,张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痛苦深感忧虑。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戊申年七夕五绝 其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