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
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
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
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
儒冠解相悮,学劒尽乘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条小船驶向何方?天边夕阳映照着湖面。
没有人为迷失方向而担忧,只有树木才能感知春天的到来。
湖边的农田已被荒废,江城的战鼓声此起彼伏。
读书人脱下儒冠以求明哲保身,他们学剑只为获得权贵们的赏识。
去完善
释义
1. 苍茫:形容景色迷茫,看不清楚的样子。
2. 失路:迷失道路,不知道方向。
3. 有树始知春:意为看到树木发芽,才知道春天已经到来。
4. 耕废:指荒废的农田。
5. 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帽子,借指书生。
6. 学剑:学习剑术。
7. 乘轩:乘车,这里指担任显贵。
去完善
赏析
《途中》吴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在战争背景下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首联“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写的是诗人独自划着小船,看着夕阳西下,天地苍茫,不知该去往何方。这里的“苍茫落照昏”既指夕阳的余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忧虑。
颔联“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诗人看到周围荒芜的景象,感叹在这战乱年代,人们流离失所,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而春天的到来,让诗人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春天。
颈联“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描述的是战争的破坏力,连平静的湖岸都无法进行春耕,江城更是战鼓轰鸣,充满了战争的气氛。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尾联“儒冠解相悞,学劒尽乘轩”,是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他曾经是个读书人,现在却只能拿起剑来保护自己。这里的“儒冠解相悞,学劒尽乘轩”,既有自嘲的意味,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愤怒。
总的来说,这首《途中》表现了诗人对战乱时代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中》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末五代时期,即公元907年-960年之间。在吴融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衰落,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吴融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科举落第,仕途不顺,因此对人生、世事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在这种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的熏陶下,吴融的诗歌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味。他的诗歌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首《途中》正是他在旅途中抒发情感的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吴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