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兰花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但有客人将它种植在东边的窗台上,把花香传递给了我。我知道它有清香可以祛除污秽,更让人喜爱的是它那细长的叶子能在霜雪中生长。它的根紧密地依附在岩石上,秋季开花特别早,茂密的草丛倚靠着高大的竹子,中午的时候可以在树荫下乘凉。我想要把这美丽的蘼芜和兰花一起种植在堂下,这样我的眼前就能常常看到美丽的花儿,就好像看到了楚辞中的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幽谷:深幽的山谷。
2. 客:指赠兰之人。
3. 东轩:东方的窗户。
4. 遗我香:赠送给我香气。
5. 清芬:清香的气味。
6. 解秽:去除污秽。
7. 细叶:指兰花细长的叶子。
8. 巧凌霜:巧妙抵抗寒冷的天气。
9. 根便密石:根系紧贴石头生长。
10. 秋芳早:秋天开花较早。
11. 丛倚修筠:兰花丛生依附在修长的竹子旁。
12. 午荫凉:中午时分竹子阴影带来的凉爽。
13. 蘼芜:一种香草,常用于比喻朋友间的友谊。
14. 楚词章: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离骚》等诗篇。
去完善
赏析
《种兰》是宋朝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描绘兰花和抒发个人情操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描述兰花的生长环境、香气、形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展现了对兰花的赞美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首联“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以“无人识”强调兰花的隐世特性,紧接着写出兰花在作者住所的传播过程,彰显了兰花的清香四溢。
颔联“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描述了兰花的清香和高洁品质,同时通过细叶凌霜的特点表现出兰花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颈联“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进一步描绘了兰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即秋天早早开花、茂密的根部紧贴岩石、花丛依傍着修长的竹子。此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还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兰花的蓬勃生机。
尾联“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作者表示想把兰花种植在家中的庭院里,让自己时刻都能欣赏到这美好的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以楚辞的雅致来颂扬兰花的高尚品质。
全诗结构严谨,意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对兰花情有独钟的喜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种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074年,当时苏辙正在山东兖州担任盐税判官。这个时期,苏辙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生活也不太如意。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仁宗朝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由于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农民负担沉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民众生活困苦。而士大夫阶层则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对现实产生反思,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苏辙以种植兰花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高尚品质的推崇。同时,通过对兰花的描绘,传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这首诗既反映了苏辙的个人境遇,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复杂矛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