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同上人

标题包含
寄同上人
高高山顶寺,更有最高人。定起松鸣屋,吟圆月上身。 云藏三伏热,水散百溪津。曾乞兰花供,无书又过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他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 唐彦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唐俭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尚书左仆射。唐彦谦自幼受到良好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巍峨山顶寺庙,更有超凡之人。 安静时在松树间,吟咏声让月亮团圆。 云朵藏着三伏天炎热,溪水分散各处。 曾经乞求兰花来供养,如今却无书信又过了一个春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寄同上人:写给共同修行的和尚的诗。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 2. 高高山顶寺:山顶的高大寺庙。 3. 更有最高人:形容修行者的境界极高。 4. 定起松鸣屋:在打坐时,屋旁的松树沙沙作响。 5. 吟圆月上身:吟诗的时候,月亮正好圆满地照在身上。 6. 云藏三伏热:三伏天躲在云雾中避免炎热。 7. 水散百溪津:百条溪水分散流水的地方。 8. 曾乞兰花供:曾经乞求兰花来供养寺庙。 9. 无书又过春:没有书信报平安,春天又要过去了。
去完善
赏析
《寄同上人》是一首描绘寺院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高僧在深山古寺中的生活场景和精神境界。 开篇两句“高高山顶寺,更有最高人”,以高远而巍峨的寺院为起点,引出了这位修为极高、品行脱俗的高僧。山顶寺体现了寺院的地势之高,暗示了宗教信仰的精神高度;而“最高人”则是对高僧德行的赞美。 接下来的诗句中,“定起松鸣屋,吟圆月上身”描述了高僧的日常修行。通过静谧的松鸣和圆月清辉来刻画这位高人的心境,传达了禅修的氛围与意境。“云藏三伏热,水散百溪津”则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描绘了山上清凉宜人的氛围。 结尾两联“曾乞兰花供,无书又过春”则是作者想象高僧的生活。想象着大师曾向他乞求兰花作为供养之物,尽管没有书信往来,但日子却不知不觉地过了春天。这里的“无书”并非是缺失信息,反而揭示了两人心灵相通的默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同上人是唐代诗人唐彦谦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末年,此时中国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疾苦丛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感慨万千,将自己的情思寄托在诗歌之中。 唐彦谦出身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深切体会到了世间的沧桑变化。然而,正是这些曲折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许多士大夫阶层的人纷纷出家为僧。诗人唐彦谦也结识了许多僧人朋友,其中同上人是他最为敬重的一位。他们一起探讨佛法,分享人生的感悟。在这首《寄同上人》中,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对解脱痛苦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