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共收录12条的句子
简介:《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是当代拉美最重要的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在西班牙出版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版了多语种版本,是一部难得的文艺散论作品,它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所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巴尔加斯・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以及许多技巧变化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全书由十二封信的形式组成。除作为“附言”的末信外,第一二封信谈的都是些“大道理”,第三至第十一封信则具体探讨(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空间、时间、视角等等叙事形式和技巧问题。从纯粹实用的角度来看,写作者主要关心的恐怕都会是后者涉及的那些具体问题。确实,略萨在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里都在努力探讨写作中的具体问题,他是在用自己的文学经验和理论素养指导年轻作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克服文学的障碍。不过,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文学的才能必须首先建立在写作者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之上。这只要看略萨所同时提及并凭借的众多作家作品的名单即可一目了然。相对于理论而言,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更重要的。理论可使人获得抽象的明白,但真正的文学悟性在我看来只能产生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这也正是文学常常会难以言说的原因所在。如略萨所说:“即使在评论是非常严格和准确的情况下,也不能穷尽创作现象的研究,也不能把写作的全貌说个明白。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形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附言)一句话,相对于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性,理论评论不能不是极其有限的。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台湾多译为尤萨或罗萨。Mario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 巴尔加斯・略萨的许多小说《城市与狗》(赵德明译,写利马的秘鲁(国立)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里外的故事,曾2度改编电影)、《绿房子》(孙家孟译,写妓院与社区发生的故事,以作者青少年时生长的秘鲁皮乌拉省为背景,韦平、韦拓合译的另1中译本译名《青楼》)、《酒吧长谈》(孙家孟译,写秘鲁威权时代利马市区1家叫做大教堂La Catedral的也卖咖啡的酒家兼妓院里的谈话)、《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孙家孟译,写秘鲁军方在国内热带雨林区驻地秘密试办性服务的故事,劳军女郎本意只是劳军康乐活动的女性表演者,在这里是那批军中妓女的隐晦说法,曾2度改编电影)、《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赵德明、李德明、蒋宗曹、尹承东合译,写他和前妻Julia的故事,曾在哥伦比亚改编电视剧;Jon Amiel1990年在美国好莱坞改编电影Tune In Tomorrow)、《世界末日之战》(赵德明、段玉然、赵振江合译,写巴西反抗军与政府军争斗的故事)、《狂人玛伊塔》(王成家、孟宪臣合译)、《谁是杀人犯》(孙家孟译,推理小说,写1个兵Palomino Molero遭杀害的刑案)、《叙事人》(孙家孟译,写1个说故事的人的故事)、《情爱笔记》(赵德明译,言情小说)等都已译为中文,主要译者有赵德明、留学秘鲁的孙家孟等人,很多部都经过多次再版,翻译者也尽心多次修订。 巴尔加斯・略萨也于1994年7月6日偕家眷来到中国首都北京,期间参访长城等名胜,并于同年7月12日早上在北京与中国西班牙语文学资深译者赵德明和尹承东会谈,并当场口述〈致中国读者〉(中文版赵德明译)1文,本文与赵德明记述这次会面的〈巴尔加斯・略萨在北京〉同时收入中国出版的第1部巴尔加斯・略萨文学评论集中译本《谎言中的真实:巴尔加斯・略萨谈创作》,同日全家转往西安,并在游历上海后才回到长住的英国伦敦。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