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雍正传》
共收录7条的句子
作者:冯尔康
简介:《雍正传》作者是冯尔康。本书是国内首部雍正评传,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清朝雍正帝的生平政绩,试图通过研究雍正来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历史。作者认为,雍正帝敢于“振数百年颓风”,革旧除弊,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应该肯定的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并为过往对雍正帝不够中肯的评论和诬枉作了辨析,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皇帝一直是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利的代表,了解皇帝的生平事迹对于熟悉和研究封建历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雍正传》是国内首部雍正评传,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清朝雍正帝的生平政绩,试图通过研究雍正来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历史。本书以全新的观念考察了清代的这段历史,具有学术与娱乐双重价值。 雍正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印象里,是一个篡位者,屠戮功臣,施行特务统治的残忍的暴君,又是有着重大事迹的帝王。作者在检阅了有关他的大部分资料之后,认为他敢于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人物,因而觉得过往的评论不够中肯,诬罔较多,想为他有所辨白,这是写作本书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作好历史人物的评论,要避免概念化的毛病,“千人一面”,则不是成功的研究。对历史人物所特有的东西,如他具有怎样的秉赋,有什么样的信念,爱憎如何,性格又是怎样的,要作必要的考察,否则难于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雍正具有鲜明个性,而且充分表现出来了,对他的研究可以很好地阐明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笔者就是想作这方面的尝试。第三,历史人物的个人意志来源于他所在社会的现实,并在那种情况下对社会发生影响,因而要想了解它的产生和作用,就不能离开诞育它的特定的社会条件,恩格斯要求人们重视个人“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要注意“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把个人放到时代社会中考察,既可以阐明个人的历史地位,还可以揭示那个社会的发展状况。这就是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之一,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笔名奢想,通过雍正史的研讨,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说明它的状况和特点,探索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律。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冯尔康,1934年出生于江苏仪征, 1955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1959年毕业,留校在古代史教研室任助教,旋为中国古代史・明清史研究生,毕业后仍在教研室任教职,历经“文革”,而后晋升讲师、副教授,1985年为教授。一度为台湾暨南大学客座教授。2002年退休。曾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中国谱牒学会副会长。现兼任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史研究是新时期倡导、推动社会史研究者之一,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专史,属于交叉学科研究,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联系桥梁,此种研究给予历史学以新的活力,促使史学功能从政治向社会文化方面转化。著有《中国社会史概论》(2004),著重理论探讨,并提出关于社会史史料的新概念和搜集方法。主编并撰写《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1988),在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初期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通史研究。系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专题通贯研究,主要在三个领域:(1)中国社会结构史。主编并主撰《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1994),在长达近20万字的绪论中,概括中国古代至近代前期的社会结构模式及其变化,同时写出探讨文章《社会结构理论与中国社会结构史研究》(1994)论文。在社会结构中特别关注古代农民与地主的历史,著文《关于中国封建时代自耕农的若干考察》(1989)、《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1998),认为自耕农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是农民的主体,而农民包括自耕农、佃农和平民地主,不赞成笼统地说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农民和地主构成的,强调自耕农与国家的关系。(2)中国宗族通史的清理,写作《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1996);主持并写作《中国宗族社会》(1994),将中国宗族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先秦的贵族、典型宗族制,中古的士族宗族制,宋元的官僚宗族制,明清的绅衿宗族制,发展趋势是平民化和民众化;参与编辑《中国家谱综合目录》(1997),为该书写出长篇序言,论证谱牒的学术价值。近年著有《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2011)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和,近当代宗族史和谱牒学的论文集。(3)文化史研究,也有三方面:伦理修养,作《砥砺篇》(中华文化集粹丛书之一,1991);论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强调国家、政府、民人三者间互有义务的关系,写有《论历史上爱国思想的发展与实践》(1996)、《关于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2002)等文;论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作《略论当代中华文化建设与资源利用》(2003)、《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2003)等文。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