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者

刘禾
刘禾
共收录21条的句子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多年执教于柏克利加州大学以及密西根大学,担任比较文学系和东 亚系跨系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以及终身人文讲席教授,2009年起同时担任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学理论、跨文化交流史和新翻译理论。刘禾为美国学界知名学者,经常在欧亚等多国讲学和访问。她是古根汉大奖得主,曾任美国威勒克(René Wellek)文学理论书奖及列文(Harry Levin)文学史书奖的评委,其英文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广泛的影响。主要著述:Translingual Practice《跨语际实践》 ,《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Tokens of Exchange《交换的符码》,《持灯的使者》,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书写与物性在中国》,The Clash of Empires《帝国的碰撞》。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TA的其他作品

《持灯的使者》

《持灯的使者》

在《持灯的使者》里,我们读到不仅仅是围绕《今天》那批有理想、有才华的诗人作家的故事,还能通过不同作者的手笔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气氛,六十年代的气氛、七十年代的气氛和八十年代的气氛,以及这三个十年之间的不同。 这些气氛贯穿始终,让你产生幻觉,让你经历一次奇特的时间错位,眼前的实实在在一下子变得有点不真实,好像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踩了个空,你突然对眼前熟悉的事物产生怀疑,不由得问:比起诗人和他们的朋友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否更真实?总体来看,这本集子像是一种自觉的写作尝试;而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文献并不刻意经营写作。 《持灯》的写作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史一贯的前提和假设,因为它所代表的倾向是另一类的历史叙事,一种边缘化的文学史写作。 《持灯》里所描述的世界毕竟正在一步一步地离我们远去,在它们行将消逝之际,有关这个世界的故事和传说如同回光返照,忽然变得清晰起采,故事里的人物也开始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六个字母的解法》

《六个字母的解法》

侦探小说常被归类为俗文学,大多配以花哨或阴森的封面,堆放在流行读物摊位,吸引市井闲人的眼球,令他们心惊肉跳却也没心没肺地读过即扔。如果有人要把思想理论写成侦探小说,如同一个经学院要办成夜总会,一个便利店要出售航天器,在很多读书人看来纯属胡闹。本书作者刘禾却偏偏这样做了。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她是第一个这样做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刘禾做了一次写作实验,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它既不同于学术研究,也不同于小说虚构,而是一个综合多重敍事元素的写作。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读者很快会不无惊讶,这个以「牛(津)(剑)桥故事」为核心的关联圈里,竟有地位显赫的科学家贝尔纳、李约瑟、沃丁顿、布莱克特、霍尔丹等,有人文界名流普利斯特利、里尔克、奥威尔、艾略特、海耶 克、徐志摩、萧乾、尼卡等,几乎构成了二十世纪初一份可观的知识界名人录,一大堆彼此独立又相互交集的人生故事,由一个神秘的NESBIT 从中串结成网。 故事从纳博科夫开始,六个字母是人名NISBET,音译为“奈思毕特”。他是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化名人物,爱抽烟斗,向往俄国革命,跟流亡就读剑桥大学的纳博科夫,政治上激烈争论,文学亲密投缘。 就此, 刘禾开始寻找六个字母后的人与事:剑桥学子间激烈理念的冲突和思想的交锋,充满了火药味,甚至于出现奥威尔“黑色笔记本”这样严重的事件。刘禾抽丝剥茧般解开最终谜底,伴生的愉悦也丰富而微妙。随着作者的表达变换,既像悬疑小说;又似亲切的散文; 或变为一出人类精神戏剧。从太平洋畔的湾区伯克利,到英伦三岛上的牛津剑桥,文学的轻灵,史学的厚重,文本与理论,当下与过往,穿梭于著者的笔下,不期而遇,融洽无间,一卷在握,兼具感性的欢乐与知性的满足。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