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太息

标题包含
太息
生物趋功日夜忙,中年转觉事茫茫。 时情何限刀边蜜,岁晚偏多叶上霜。 屺岵增悲谁覆载,桃梅结实几青黄。 读书不办关门计,又著麻鞋走四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泂(1094年-1176年),字召叟,一字浩然,号东波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堂弟,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泂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深受苏轼、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生物们每天都在忙碌着追求成功,到了中年却觉得人生充满了迷茫。 时事的变化就像刀边的蜂蜜一样,总有甜蜜和苦涩交织在其中。而岁月的流逝,又像树叶上的霜露,让人感叹时间的无情。 看到那些孤独的山丘增添了多少悲伤,谁能安慰它们呢?桃花和梅树结果实的时候,它们的颜色由绿变黄,又是多么的令人感慨啊。 我虽然读了书,却不能关闭自己的心门,抵挡外部的诱惑。所以我又穿上麻鞋,四处游历,寻找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
释义
1. "生物趋功日夜忙":此句中的"生物"指的是有生命的东西或生物体;"趋功"是求取功名、谋求利禄的意思。 2. "中年转觉事茫茫":这句中的"中年"是指年龄处在三十至四十岁的阶段;"茫茫"意为渺茫不清。 3. "时情何限刀边蜜":这句中的"时情"指的是当前的社会风气;"刀边蜜"是一种比喻说法,形容外部环境的表面美好与实际险恶。 4. "岁晚偏多叶上霜":这句中的"岁晚"指一年的末尾;"叶上霜"表示树叶上的霜冻。 5. "屺岵增悲谁覆载":这句中的"屺岵"是山名,借指远处的山丘;"覆载"有保护和承载之意。 6. "桃梅结实几青黄":这句中的"桃梅"指的是桃树和梅树;"结实"指结出果实;"青黄"指的是青与黄两种颜色。 7. "读书不办关门计":这句中的"关门计"指闭门隐居的避世生活;"不办"是不实行的意思。 8. "又著麻鞋走四方":这句中的"麻鞋"是用麻制成的鞋子;"四方"指的是四面八方。
去完善
赏析
苏泂的这首《太息》,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生物忙碌、世事茫茫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诗歌中,“生物趋功日夜忙”描述了世间万物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碌,展现出生命的艰辛与活力;“中年转觉事茫茫”则表达了作者在中年时期对生活的迷茫和困惑,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接着,诗人以“时情何限刀边蜜,岁晚偏多叶上霜”两句,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人心的复杂。其中,“刀边蜜”比喻生活中短暂的甜蜜,“叶上霜”则是岁月催人老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而在“屺岵增悲谁覆载,桃梅结实几青黄”的诗句中,作者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象,抒发对亲情的思念和对人生起落的思考。诗句中,“屺岵增悲”借指亲人离世带来的悲痛,“谁覆载”表达了对生命归宿的追问;“桃梅结实几青黄”则以桃树和梅树的成长变化为喻,暗示人生的起伏。 最后,“读书不办关门计,又著麻鞋走四方”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面临困境时,选择继续前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态度。这里的“读书”象征着知识的力量,“关门计”意味着逃避现实;而“走四方”则展示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追求。 总的来说,苏泂的这首《太息》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处世之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息》是南宋诗人苏泂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太息”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南宋正处于金国和蒙古的威胁之中,国土丧失严重,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诗人苏泂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历史的认识,写下了这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诗篇。 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苏泂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一生仕途不顺。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太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南宋时期,由于金国的侵略,南宋丧失了北方大片领土,政权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此时,南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苏泂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