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
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
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面窗户明亮照四方,精致如天上仙境一般。外面的栏杆之下有白鹤憩息,柱子之间生满灵芝仙草。这栋房子如同披上了云彩的霓裳,又时常传来悠扬的乐声。抬头望去,月光与那矗立的屋舍交相辉映,如同一座高高的城楼,华美而又庄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彭祖楼:据史书记载,彭祖楼位于江苏徐州,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景点。
2. 杨德宗:唐朝诗人卢纶的朋友,可能是一位文人或官员。
3. 四户八窗明:形容彭祖楼的窗户明亮通透,共有四户人家八个窗户。
4. 玲珑逼上清:指彭祖楼的结构精巧细致,直逼天上的仙界。
5. 外栏黄鹄下:描述黄鹄鸟在外栏处自由飞翔的场景。
6. 中柱紫芝生:形容彭祖楼的中柱周围长满了紫色的灵芝,寓意吉祥。
7. 每带云霞色:形容彭祖楼的每扇窗户都映照出绚丽的云霞景象。
8. 时闻箫管声:偶尔可以听到从楼上传来的箫管乐声。
9. 望君兼有月:表示在彭祖楼上既能看到友人杨德宗,又能欣赏到美丽的月色。
10. 幢盖俨层城:幢盖是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这里比喻官员的威仪;层城象征繁华的城市。这句话描述的是杨德宗即将返回徐州幕府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彭祖楼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杨德宗归徐州幕的深情厚谊。首联“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以明亮的光线和精致的建筑结构展现了彭祖楼的美景;颔联“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通过描述彭祖楼的动植物点缀,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颈联“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则展示了彭祖楼周边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在此举行的各种活动;尾联“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借明月和车盖象征友情,表达了对杨德宗的美好祝愿。整首诗用词精炼,意境优美,充分展示了卢纶在古诗词方面的卓越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这段时间内,卢纶因战乱而颠沛流离,辗转于各地,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使得唐朝国力大为削弱,百姓疾苦。此时的卢纶亦被迫离开故乡,四处漂泊。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杨德宗便是其中之一。二人在徐州彭祖楼相遇,共度时艰。而今分别在即,卢纶有感于战乱的苦难,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