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标题包含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主要见于《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 张籍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从事农业劳动,后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尤以诗歌创作...查看更多
孙小薇cgg
去完善

译文
你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却仍然送给我一对明珠。 感谢你对我深厚的感情,我将它们系在我的红色衣衫上。 我的家庭在高楼和花园之中,而我的丈夫正在明亮的灯光下执行他的职务。 我知道你的心意如同日月一样明亮,但是我已发誓要与丈夫共度生死。 现在我将这对明珠还给你,眼泪不禁落下,只恨我们未能在我还未结婚时相遇。
孙小薇cgg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2. 双明珠:两颗明珠,这里比喻定情信物。 3. 感君缠绵意:感激你对我的深厚情感。 4. 系在红罗襦:将明珠挂在红色丝裙上。 5. 连苑起:形容高楼众多。 6. 良人执戟明光里:丈夫在皇宫禁卫军中当差。 7. 用心如日月:品德高尚,光明磊落。 8. 事夫誓拟同生死:对丈夫忠诚,誓言要生死相依。 9. 恨不相逢未嫁时:遗憾在认识你之前已经嫁作他人妇。
孙小薇cgg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已婚女子在面对一个对她情深义重的男子时的矛盾心情。诗中描述了男子的热情追求与女子的感激之情,同时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忠诚以及对相逢时机的不幸感叹。 首联“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点明了故事的起因:一位男子明知女子已嫁他人,却依然向她赠送贵重的明珠,表达了浓厚的情意。 颔联“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则揭示了女子对男子追求的感激,将明珠系在红色罗裙上,既是对情意的珍视,又是对爱情的婉拒。 颈联“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则进一步描绘了女子的身份地位,暗示她与丈夫门当户对,情深意长。 尾联“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面对男子的深情厚意,女子只能含泪归还明珠,感叹两人无缘相识在未曾出嫁之前。这一句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将女子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心理的细腻描绘,展示了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同时也传达了对真挚爱情的热切追求,令人感慨万分。
孙小薇cgg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乐府诗。此诗大约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在那个时候,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矛盾尖锐。 张籍本人在这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第,直到贞元十四年才中进士。在此期间,他四处游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间疾苦,对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还结识了韩愈、孟郊等文人墨客,受到他们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诗歌的创新。 这个时期的唐朝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虽然国家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但由于藩镇割据和政治腐败,国家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纷纷投身政治,希望改变现状。在这种背景下,张籍以《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一诗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革的决心。
孙小薇cgg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