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正月望夕供养大阿罗汉画像作

标题包含
正月望夕供养大阿罗汉画像作
端月戒熙阳,望舒秀圆极。 洗心乘佳节,瞻像洗慈德。 穆穆屋漏尊,虚堂与神寂。 绘境纷自奇,法性非所得。 人貌含天虚,仿佛若真觌。 示现随三界,精感超六识。 华灯列清场,宝炷熏梵席。 妙意随春融,疑怀逐冰释。 欲赞已忘言,拳拳自终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庠(996年-1066年),字公序,号定斋,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 宋庠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天圣二年(1024年)高中状元,进入官场。历任翰林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正月里阳光炽烈,望舒在夜空画圆满的圆环。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我心怀清净,面对画像祈求菩萨的慈悲。 那崇高的庙宇在黑暗中静谧,佛堂上空无一物,只有神明在此静守。 图画中的境界各具奇妙,然而法性之真实却无法触及。 人们的相貌如同天空般空灵,仿若真实的存在又仿佛是幻觉。 菩萨示现在众生所居的三界之中,她的慈悲感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华美的灯火排列在清静的佛堂,珍贵的香柱燃烧在佛像前。 这奇妙的意境如春天的融化,疑惑和犹豫如同冰块在阳光下逐渐消散。 我想赞美她,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保持恭敬之心直至夜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端月:农历正月的别称。 2. 戒熙阳:指月光皎洁明亮。 3. 望舒:古代神话中为月亮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月亮。 4. 圆极:天空中最明亮的部分,通常指月亮。 5. 洗心:清除内心的杂念,保持心灵的纯净。 6. 瞻像:观看佛像。 7. 屋漏尊:指屋顶的破漏处,比喻最简陋的地方。 8. 虚堂:空旷寂静的房屋。 9. 绘境:绘画中的境界。 10. 法性:佛教术语,指万物的本质。 11. 人貌含天虚:形容人的相貌如同天地间的虚无一样神秘莫测。 12. 真觌:亲眼看到真实的景象。 13. 三界:佛教术语,指众生的居住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 14. 精感:佛教术语,指人的精神感应力。 15. 六识: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 16. 华灯:装饰精美的灯具。 17. 宝炷:珍贵的香烛。 18. 梵席:僧侣坐禅的坐垫。 19. 妙意:美妙的意境。 20. 春融: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21. 疑怀:疑惑的心情。 22. 冰释:疑虑消除。 23. 忘言:无法用言语表达。 24. 拳拳:诚挚诚恳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恬静的文字描绘出一幅肃穆、宁静的宗教场景,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月圆之夜仰望佛画时的虔诚心情。“洗心”和“瞻像洗慈德”强调了诗人希望在菩萨面前洗净心灵,得到庇佑的心愿。诗人通过欣赏佛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敬畏和敬仰之情,显示出佛教信仰在古代文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正月望夕供养大阿罗汉画像作》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37年前后,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诗人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经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但由于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一度被贬谪到地方任职。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会,对民间疾苦也有着深厚的同情。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正是北宋仁宗时期,国家政治较为清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然而,在这个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这些社会问题使得诗人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反思。 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大阿罗汉画像的描绘,表达了对佛家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民生改善的关切和期望,希望统治者能够以慈悲之心关爱百姓,解决民间疾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