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江亭会上虞伯逵送梅花并二绝句坐上次韵并
喜见江梅又著花,插来不怕帽檐斜。
高标幽韵谁真似,人在风流贺监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欣喜地看到江边梅花又盛开了,摘下它来也不怕帽子歪斜。谁能真正像它那样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清幽的韵味呢?只有在风流才子贺知章家中才能见到这样的人吧。
去完善
释义
1. 倚江亭:诗人所在地点的亭子名称,位于江边。
2. 上虞:地名,位于浙江省绍兴市。
3. 伯逵:人名,即虞俦,字伯逵,宋代诗人,此处为王之望的朋友。
4. 梅花:诗中提到的植物,本诗通过赞美梅花表达友谊之情。
5. 帽檐:帽子边缘部分。
6. 高标:高尚的品质。
7. 幽韵:深邃的韵味。
8. 真似:真正相似的人或物。
9. 风流:指才情出众的人物。
10. 贺监:指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曾任秘书监。此处以贺知章比喻上虞伯逵的高尚品质与才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之望在倚江亭上欣赏友人上虞伯逵赠送的梅花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梅花的品质和高尚品格的赞美。
首句“喜见江梅又著花”,表达了诗人见到江边的梅花再次绽放的喜悦之情。这里的“著花”是指梅花绽放的意思。诗人以“喜见”开篇,表现出对梅花的喜爱和期待。
次句“插来不怕帽檐斜”,描绘了诗人将梅花插在帽子上,不畏帽子倾斜的情景。这里诗人以“插来”一词,形象地展现出他对梅花的珍视和爱护。同时,通过“帽檐斜”的细节,展现了诗人不拘小节、率真豪放的性格特点。
第三句“高标幽韵谁真似”,是对梅花品质的赞美。“高标”形容梅花的傲然独立,“幽韵”则表现了梅花的清雅韵味。诗人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梅花品质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梅花的高贵品质无人能比。
最后一句“人在风流贺监家”,则是通过对风流才子贺知章的引用,进一步赞美梅花的品质。诗人以贺知章为例,表现了对梅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将梅花与风流才子相联系,赋予梅花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倚江亭会上虞伯逵送梅花并二绝句坐上次韵并》是南宋著名诗人王之望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1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王之望任台州知州,他的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多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怀。
南宋时局动荡不安,北方金人南侵,人民生活困苦,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之望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
本诗中的“上虞伯逵”是一位友人,二人关系甚好。在一次倚江亭的聚会中,上虞伯逵送给王之望一束梅花,这让他心生感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倚江亭会上虞伯逵送梅花并二绝句坐上次韵并》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