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太常引

标题包含
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军事家。他出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和胆识。 辛弃疾在青年时期投身抗金事业,曾参与耿京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人们都说,这样会使月光更加清澈明亮。
去完善
释义
斫:砍伐;桂婆娑:指月宫中的桂树,其枝叶繁茂摇曳。
去完善
赏析
全词开篇描绘了一幅中秋明月图,“秋影”“金波”等词汇赋予画面动态之美,奠定了静谧而悠远的基调。接着通过“飞镜又重磨”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月光的澄澈与皎洁。随后作者以酒对月,发出人生迟暮之叹,“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饱含无奈与悲凉。 下阕笔锋一转,从个人情思扩展至广阔的家国视野。“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不仅展现了豪迈的胸襟,也流露出对故土山河的眷恋与热爱。最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则借助神话传说,表达了希望扫除障碍、重现光明的理想。整首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清新隽永,意境恢弘深远,充分体现了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淳熙元年中秋,彼时辛弃疾正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虽怀抱报国之志,却屡遭排挤、壮志难酬,内心充满矛盾与苦闷。中秋望月之际,他借酒浇愁,思绪飞扬,写下此篇。上阕以问月起兴,感慨岁月流逝;下阕则寄托理想,想象乘风直上云霄,俯瞰大好河山,更欲斫去月中桂树,让清光洒遍人间,暗喻扫除阻碍、实现抱负的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