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水纵横,山远近。
拄杖占千顷。
老眼羞将,水底看山影。
试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一瓢饮。
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
绕屋生喧,怎做静中境。
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波荡漾,山川远近。
拄着拐杖,就能俯瞰千顷田野。
老眼的视野,羞于去看水底的山水倒影。
试着让水流动起来,让山也摇晃,我的生命真是可笑,就像这青山一样,没有固定的样子。
只需要一瓢水就可以生活。
别人问我为什么喜欢飞泉,是来找这宁静的环境。
周围的声音环绕,怎么能说是宁静的环境呢?
你先回去吧,我在维摩居士的房间里,等待天上的仙女们散花的时候再聊。

去完善
释义
1. 水纵横:形容水面的宽广。
2. 山远近:形容山峦的远近高低。
3. 拄杖占千顷:拄杖,指手杖;占千顷,形容视野广阔。
4. 老眼羞将,水底看山影:老眼,指老年人的眼睛;羞将,不敢展示;水底看山影,形容从水中看山峦的影子。
5. 试教水动山摇:试教,尝试;水动山摇,形容水的流动和山的晃动。
6. 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吾生,我的生命;堪笑,可以嘲笑;似此个,像这样;青山无定,山峦没有固定的位置。
7. 一瓢饮:形容生活的简朴。
8. 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翁爱飞泉,指老人喜欢飞泉;来寻个中静,来寻找这种宁静的环境。
9. 绕屋生喧,怎做静中境:绕屋生喧,周围的环境很嘈杂;怎做静中境,怎么能有宁静的环境。
10. 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我眠,我休息;君且归休,你也休息;维摩方丈,维摩是人物名字,方丈是指寺庙;待天女、散花时问,等待天上的仙女们散花的时候再询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祝英台近》是辛弃疾的一首咏山水的词作。词中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上片主要描绘了山水交相辉映的美景。“水纵横,山远近”,两句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山水交织的画面,水之纵横与山之远近,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美。“拄杖占千顷”,则表达了作者对山水景色的热爱和欣赏,拄杖而行,仿佛占据了千顷的美景。
下片则通过对老眼的自嘲,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慨。“老眼羞将,水底看山影”,一句写出了作者的自我调侃,老眼昏花,却试图在水底看到山影,这种自嘲中透露出一丝幽默和无奈。“试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水动山摇,人生亦如青山无定,充满了变数。
结句“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一瓢之水,象征着简朴的生活,而飞泉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最后,作者以维摩方丈作为比喻,期待有一天能够像维摩诘一样,在花雨飘洒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总的来说,这首《祝英台近》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词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和精湛技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祝英台近》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正值辛弃疾被贬谪到江西上饶的带湖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朝廷腐败无能,对外屈辱求和,对内压迫百姓。这使得辛弃疾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词作品,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祝英台近》一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辛弃疾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和社会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