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水月观音
现自在端严相,起利他悲悯心。
水茫茫,月沉沉。
众生无尽,我愿方兴。
晓而复昏,泯去来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端坐之时,显露出庄重的仪表,心怀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悯之情。
水面广阔,月光暗淡。
世间的生命无边无际,我的心愿才刚刚开始。
从清晨到黄昏,不分过去和未来。
去完善
释义
1. 现自在端严相:"现"是显现,指观音菩萨的影像呈现出来;"自在"是说观音菩萨在佛教教义中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端严"是指端庄美丽的样子;"相"通常指的是人的相貌或事物的外在表现。这句话意思是观音菩萨以她的美丽端庄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2. 起利他悲悯心:"起"是升起,开始的意思;"利他"是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悲悯"是指对他人痛苦遭遇产生同情的心态。这句话意味着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致力于救助众生的苦难。
3. 水茫茫,月沉沉:"茫茫"是形容水势浩渺的景象;"沉沉"是描述月光黯淡的状态。这两句通过描写水的浩渺和月光的暗淡,展现了一幅深沉静谧的画面。
4. 众生无尽,我愿方兴:"众生"是对一切有生命体的泛指;"无尽"指没有穷尽;"我愿"表示观音菩萨的愿望;"方兴"是正在兴起、不断发展的意思。这两句表达的是观音菩萨认识到众生的苦难是无穷无尽的,而她拯救众生的愿望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5. 晓而复昏,泯去来今:"晓"是天明的时候;"复"是再次;"昏"是天黑的时候;"泯"是消失、消亡的意思;"去来今"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时间。这两句描绘的是观音菩萨在天亮和天黑之间不断地救济众生,不分过去、现在和未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诗人以水月的形象比喻观音菩萨的清净无染和无边法力,传达出菩萨对所有众生的关爱与救度。诗句“众生无尽,我愿方兴”表达了诗人的愿力和信念,愿以此愿力普渡众生、利乐有情。整首诗体现了佛法的无尽智慧和对众生的深深慈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赞水月观音》是宋代释法薰的一首描绘观音菩萨的赞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初,正值宋朝繁荣时期。释法薰是一位在禅宗佛教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高僧,他在这一时期广结善缘,传播佛法,为人们所敬仰。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与发展。一方面,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对道德伦理、家庭和谐等方面的认识逐渐加深。另一方面,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人们的信仰选择更加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释法薰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以弘扬佛教为己任,通过写诗作画等形式,传扬佛法智慧。
《赞水月观音》这首诗描绘了观音菩萨在水月中显现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在诗中,释法薰通过对水月观音的赞美,传达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智慧等核心价值观念,希望人们在欣赏美好景象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