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麟解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麟作为一种神奇的生物,光芒四射。它在《诗经》中被传颂,在《春秋》中被记载,出现在各种史书和百家的著作中,连妇人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
然而,麟并不被人类圈养在家中,也不常见于天地之间。它的外形独特,不像马、牛、狗、猪、豺狼、麋鹿那样容易辨识。所以,即使看到了麟,也很难确定它就是麟。
长着牛角的我可以认出是牛,有鬃毛的我可以认出是马,狗、猪、豺狼、麋鹿我也能轻易识别出来。但只有麟,难以辨认。因为难以辨认,认为它是不吉祥的也在情理之中。尽管这样,麟的出现一定预示着有圣人即将出现。麟是为圣人而出世的。圣人一定能够认识麟,从而证明麟并非不祥之物。
还有一句话:“麟之所以被称为麟,是因为它的美德而非外形。”如果麟的出现没有圣人的见证,那么人们视它为不吉祥也是在所难免。

去完善
释义
《获麟解》注释如下:
1. 麟:传说中的吉祥动物,类似于鹿。
2. 昭昭:明显,显著。
3. 《诗》:即《诗经》,儒家经典之一。
4. 《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
5. 传记百家之书:指各种历史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
6. 妇人小子:泛指普通百姓。
7. 不畜于家:不在家庭中饲养。
8. 杂出:零散地出现。
9. 马牛犬豕豺狼麋鹿:分别指马、牛、狗、猪、豺、狼、麋、鹿等动物。
10. 鬣者:指长有鬃毛的动物,如马。
11. 圣人: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
12. 以德不以形:认为麒麟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德行而不是外表。

去完善
赏析
《获麟解》这首古文诗歌充分展示了韩愈对于古人重视祥瑞麟凤的批判性思维。他提出,麟是独一无二的神兽,虽然被人们看作吉祥的象征,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麟的外貌与其他动物大相径庭,难以辨认,因此人们常常把那些罕见而不可理解的事物视为不详。
然而,韩愈强调,真正的祥瑞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的品德。在文中,他以麒麟为例,说明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麒麟的本质,从而避免将稀有和未知的事物一概而论地归为不详之物。
最后,韩愈以麒麟的出现必定伴随着圣贤在位的现象,进一步阐明了真正的祥瑞在于德行的观点。通过这一论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社会普遍认知的不满,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祥瑞与德行的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此时韩愈已经52岁。在这段时间里,他虽然官至尚书右丞,但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仍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努力推动古文运动。
在公元810年左右的唐朝,古文运动正逐渐兴起。这场运动旨在复兴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直致力于改革文风,提倡儒家经典,以求恢复儒家之道。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都在为振兴民族文化而努力,而《获麟解》正是韩愈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