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黄花馆

标题包含
宿黄花馆
孤馆萧条槐叶稀,暮蝉声隔水声微。 年年为客路无尽,日日送人身未归。 何处离鸿迷浦月,谁家愁妇捣霜衣。 夜深不卧帘犹卷,数点残萤入户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居在冷清的客栈,只见稀疏的槐树叶,傍晚的蝉鸣隔著水声若隐若现。 常年在外奔波,路途没有尽头,每天都在送别却仍未踏上归途。 哪里有一群迷航的鸿雁在水边的月光下寻找方向?哪一家受尽离愁之苦的妇人正在捣洗衣裳? 夜深了还无法入睡,窗帘轻轻卷起,几点亮光从外面透进来,仿佛有几只萤火虫悄悄飞进了屋里。
去完善
释义
1. 宿:留宿,过夜。 2. 黄花馆:指住宿的旅舍名。 3. 萧条:寂寞冷落。 4. 槐叶稀:指秋天槐树叶稀疏。 5. 暮蝉:傍晚时的蝉鸣。 6. 水声微:指水流声音轻微。 7. 为客:出门在外的人。 8. 无尽:没有尽头,表示离家很远。 9. 日日送人:每天送走离去的人,表示自己还未回家。 10. 离鸿:离去的鸿雁,比喻远行的人。 11. 迷浦月:迷失在河岸边的月亮,形容月光洒在水面上。 12. 愁妇:心怀忧愁的妇女。 13. 捣霜衣:敲打衣物上的霜,形容天气寒冷。 14. 不卧:无法入睡。 15. 帘:窗帘。 16. 犹卷:仍然卷起,指没有放下。 17. 残萤:残存的萤火虫。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艰辛、思乡怀人的诗。诗人以萧瑟的景物渲染了旅途的孤独和寂寞,以及漂泊不定的心境。首联“孤馆萧条槐叶稀,暮蝉声隔水声微”中,诗人通过描写旅馆周围稀疏的槐叶和傍晚时分的蝉鸣,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寂寥的画面。 颔联“年年为客路无尽,日日送人身未归”,表达了诗人长年在外奔波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感叹道路漫长且无终,每天都在送别亲朋好友却难以回家团聚。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颈联“何处离鸿迷浦月,谁家愁妇捣霜衣”,则通过对离群的鸿雁和水边迷离的月色以及忧愁妇女捣洗衣物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亲的感伤。 尾联“夜深不卧帘犹卷,数点残萤入户飞”,描绘了深夜诗人难以入睡的场景:窗外的月光透过帘子映入室内,使得屋内的光线变得柔和;此时,几点亮光似乎破窗而入,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几只萤火虫在夜色中飞舞。这一情景既有朦胧之美,又体现了诗人惆怅难眠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黄花馆》是唐朝诗人杨发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64年,正值唐朝中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 在这个时期,杨发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热爱文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未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尽管如此,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两次被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宿黄花馆》这首诗中,杨发通过描绘夜宿黄花馆的场景,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现实困境的无奈。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一时期唐朝虽然表面繁荣,但实际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科举制度弊端丛生。这些都为杨发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