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五峰亭望庐山
平生庐阜去无因,咫尺于今不得亲。
顾我尘劳四十九,羡他萧散二仙人。
会当拄颊看山色,更欲题诗满涧滨。
为报草堂莲社友,扫云开户待游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年庐山未曾亲近,如今近在咫尺却难相逢。
看自己已是忙碌众生之四十九年,羡慕他们逍遥自在如同神仙。
或许哪日定当面观山色,还想把诗句遍布水湄。
告诉那些草堂莲社的朋友,等待云雾散去,开门迎接游船。
去完善
释义
五峰亭:亭名。五峰,指庐山东南的五座山峰。庐山: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庐阜:庐山的别名,因地处鄱阳湖滨得名。去无因:没有机会前往。去,离开。无因,没有因缘。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咫尺之遥,比喻近距离。于今:如今。得亲:亲自到访。
顾我:看我。顾,回头看,这里作动词用,表示关注。尘劳:俗务,烦恼。四十九:指喻良能当时的年纪。
羡他:羡慕他们。他,指“萧散二仙人”。萧散:闲散,不受拘束。
会当:应当。拄颊:以手托腮。看山色:欣赏山中美景。
更欲:还想要。题诗:在物体上写诗。这里指在山涧边的石头上题诗。
为报:告诉。草堂:简陋的房屋。莲社友:指同游的友人。
扫云:扫开云彩,使天空晴朗。开户:打开房门。游轮:游玩的小船。
去完善
赏析
《登五峰亭望庐山》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首联“平生庐阜去无因,咫尺于今不得亲”,表达了作者与庐山之间的缘分,虽然近在咫尺,却无法亲近,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感。颔联“顾我尘劳四十九,羡他萧散二仙人”,通过对比自己和山中的仙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颈联“会当拄颊看山色,更欲题诗满涧滨”,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尽情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并在此地留下自己的诗篇。尾联“为报草堂莲社友,扫云开户待游轮”,则是向朋友们发出邀请,共同领略庐山的风光。全诗节奏明快,情感真挚,是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五峰亭望庐山》这首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此时正值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时期。在诗人的家乡浙江绍兴一带,寓居着许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士人。诗人喻良能,祖籍浙江绍兴,自幼才华横溢,颇有抱负,然而在国家危难之际,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因此常常寄情山水,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登五峰亭望庐山》这首诗中,喻良能将个人遭遇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世纷扰,寻得心灵宁静的愿望。同时,他也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融入诗句,体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