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作春闺怨十首 其七
了了如欢杳杳悲,凝情尽日听乌衣。郎归莫作呢喃语,薄幸疑君说是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楚明了的快乐显得如此遥远,悲伤凝结成无尽的思念。当你归来时,请不要再像从前那样甜蜜地与我交谈,因为你这薄情的家伙总会让我陷入猜测和忧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了了:清楚明了。这里可能指女子的恋人表达得清楚明白。
2. 如欢:形容对方似乎快乐。
3. 杳杳:悠远而无从寻觅。
4. 乌衣:黑衣乌鸦。这里代指乌鸦的叫声。
5. 呢喃语:形容低声说话的声音。
6. 薄幸:无情;负心。
7. 疑君:怀疑对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委婉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思夫图。诗的开头,“了了如欢杳杳悲”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喜悦和忧伤。“了了”意为明了、清楚,这里指女主人公对自己的情感有了明确的认识;而“杳杳”则形容遥远、模糊,暗示着她与丈夫之间的地理和心理距离。这种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接下来的“凝情尽日听乌衣”一句,通过对乌衣的倾听,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里的“乌衣”,指的是乌鸦的羽毛,在这里象征着远行的丈夫。诗人通过描述女主人公整日凝神倾听乌衣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期待。
在诗的结尾部分,“郎归莫作呢喃语,薄幸疑君说是非”两句,诗人提醒女主人公,丈夫归来时,不要过于激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这里的“呢喃语”意指絮絮叨叨的话语,可能让丈夫产生猜忌之心;而“薄幸疑君说是非”则表达出诗人对女子感情的担忧,提醒她要注意言辞,以免给丈夫留下不好的印象。
整首诗借助于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春日思夫的女子形象,使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女子的劝诫,传达出一种关爱之情,使得这首诗更具人情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明朝初期,诗人朱升创作了一首名为《代人作春闺怨十首 其七》的诗歌。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思妇在春天里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背景信息:
朱升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家庭因为战乱而破碎,亲人被迫分离。朱升作为一名文人,对这些社会现象深感痛惜,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战争的谴责。
朱升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曾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但因不满时政而放弃功名,隐居山林。后来,他加入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成为了一名幕僚。然而,他对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和行为表示不满,最终在明初辞官回乡,过上了田园生活。
在这个时代,战争和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家庭破碎、亲人离散的现象非常普遍,思妇的主题在当时非常流行。朱升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思妇的形象,表达了对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