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别王长史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另一条道路还有千里的距离,深厚的恩情犹如百年一般沉重。
悲伤的是西边阳光渐弱,进一步加深了北梁的诗篇情感。
原野的色彩被寒冷雾气笼罩,山间的阳光在傍晚的烟雾中收敛。
终究明白无法再次侍奉左右,怀念着你让我忍不住泪如雨下。

去完善
释义
1. 别路:分别的路途;离别时走的路。
2. 馀千里:超过千里的距离。馀,古同“余”,表示数量或程度超过一定界限。
3. 深恩:深厚的恩情。
4. 重百年:形容时间的久远。重,重复,引申为多。百年,指人的一生。
5. 西候日:指秋天,秋天太阳偏西,故称。候,节气,季节。
6. 北梁篇:《诗经·小雅·小弁》中有“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君子于役,苟无飢渴?我日斯迈,而月斯征。”此处北梁篇代指离别的诗歌。
7. 野色:田野的景色。
8. 笼寒雾:被寒冷的雾气笼罩。笼,笼罩。
9. 山光:山中的风光。
10. 敛暮烟:傍晚烟雾收拢的景象。敛,收敛,聚集。
11. 终知:最终知道。
12. 难再奉:难以再次接受对方的情谊。奉,供养,侍奉,此处指接受对方情意。
13. 怀德:怀念德行高尚的人。
14. 自潸然:自我悲伤流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王勃在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首联以“别路馀千里”和“深恩重百年”突出了离别的遥远距离和深厚的友情。颔联通过“正悲西候日”和“更动北梁篇”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爱和挂念。颈联中的“野色笼寒雾”和“山光敛暮烟”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色,营造出一种离别时的悲伤氛围。尾联以“终知难再奉”和“怀德自潸然”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友人的留恋。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别王长史》这首诗出自初唐时期著名文人王勃之手。王勃生逢贞观盛世,因文采出众而广受赞誉。然而在他短短的三十五年生命中,却因溺水英年早逝,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当时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太宗皇帝在位,国家稳定繁荣。但同时,士人阶层也兴起了一种重视文章辞藻的风气。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非常讲究,诗歌、骈文等形式逐渐成熟。因此,王勃等人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在与王长史告别时,王勃面对的是自己将要离开繁华的长安,走入孤独而漫长的旅途。这使他感慨万分,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忧虑。《秋日别王长史》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离愁和彷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