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天的傍晚时分,我们在这驿站分别,相互告别时的心情有些黯然。回想起这些年在昌亭的客居生活,总有很多感慨。相识何必在乎早晚,只要彼此的心意依然真诚相投。
如今将要离开,临别之际回首看看浦楼的晚霞,淡淡的余晖映照着离别的愁绪;回望那遥远的归乡之路,却被风尘和烟雾所隔断。未来的一切都未知,却不知该用什么话语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只愿长安在视线可及的地方,依旧美好如斯。

去完善
释义
1. 白下驿:古代驿站名,位于今南京市。
2. 唐少府:唐姓的县尉或主薄,这里指一位朋友。
3. 下驿穷交日:指离别时的情况。
4. 昌亭旅食年:形容长期在外奔波的生活。
5.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为知己相交不必时间长久,只要心意相通就好。
6. 浦楼:江边的小楼。
7. 乡路隔风烟:回到家乡的路途上充满波折。
8.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意为你即将离去,我该如何道别呢?此时我身在南京,长安离我还远。

去完善
赏析
《白下驿饯唐少府》是一首描绘离别的古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和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展现了王勃深厚的友谊观念和诗人特有的才情。首联中“下驿”与“昌亭”的意象巧妙地借用了历史典故,传达出离别时的悲哀情感。颔联则体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即使在分离之际,他们的心意仍然是相通的。接下来的两联,用夕阳下的浦楼和相隔遥远的风烟交织成一幅离别图景,预示着分别之后的路途艰辛。最后一联中的“长安在日边”更以对未来的期待凸显了诗人强烈的信念,令人感受到友情的深厚以及离别带来的无尽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下驿饯唐少府》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75年,正值初唐时期。在这一年里,王勃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他的父亲因罪被贬为交趾令,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刚刚兴起,士人阶层逐渐崛起。王勃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功名,改变家族的命运。然而,家族的变故使他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同时也激发了他的斗志。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勃写下了这首《白下驿饯唐少府》。诗中以“宦游”和“客程”等词汇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希望他们在各自的旅途中能够顺利前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