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彭城人,是唐代中期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刘禹锡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等职。他与柳宗元等人一同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被誉为“诗豪”。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朗州司马,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描绘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如《秋词》、《陋室铭》等。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知制诰等职。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仍持独立见解,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晚年,刘禹锡辞官回乡,过着清贫的生活,直至去世。
刘禹锡一生著作颇丰,有《刘梦得文集》传世。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