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国开赴湘阴
听取闽山父老谣,屡曾游戏试牛刀。
双凫泽国翩翩去,一鹗秋风渐渐高。
书至未忘千树橘,政成须种满城桃。
早归宣室膺前席,莫漫江头赋广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聆听闽山的父老乡亲传唱的民谣,屡屡试着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其中的问题。如同两只水鸟在沼泽中自由地翱翔,一只大鹏在秋风的吹拂下越来越高远。
书信传达着对千树橘子的挂念,政绩的成就需要种满城的桃树来见证。早点回到皇上的宣室宫获得重用的机会,不要浪费时间在江边书写《离骚》这样的诗歌。
去完善
释义
1. 闽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北部的闽山地区,有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美称。
2. 双凫:比喻有人才的官员。这里指赵国开赴湘阴担任地方官职。
3. 泽国:地势低洼、水流汇聚的地方,这里指湘阴地区。
4. 一鹗:汉刘向《新序·杂事四》:“一鹗荐於任棠。”谓贤臣举荐贤能之士。这里指赵国开赴湘阴担任要职。
5. 秋风:指秋天肃杀之气。渐高:指秋意渐浓。
6. 书至:指书信到达。千树橘:柑橘类水果,广泛种植于福建一带,寓意丰收。
7. 政成:治理成功。这里指赵国开赴湘阴取得良好政绩。
8. 须种满城桃:通过种桃实现满城繁华的景象,用以表现治理有方。
9. 早归宣室:喻指早日回朝廷任职。宣室,汉未央宫正殿,此代指朝廷。
10. 膺前席:表示亲近君王,聆听教诲。
11. 莫漫江头赋广骚:化用屈原《离骚》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勉励赵国开赴湘阴积极进取,成就一番事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赵国开赴湘阴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友人的勉励与期许。全诗通过对人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首联诗人通过讲述自己在闽山地区听到的民间歌谣,引出了赵国开赴湘阴的背景。这里“游戏试牛刀”既是对赵国才干的赞美,又表达了诗人对其未来的期待。
颔联则通过比喻,将赵国比做翱翔在高空的飞鹰,形象地描述了其政治抱负与才干,同时也暗示了他在湘阴将会有良好的发展。
颈联则是通过想象,假设赵国成功治理湘阴后的情景,书卷气十足,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美好愿景。
尾联则是对赵国未来的期许,希望他能够尽早回到朝堂之上,为国家做出贡献,不要沉溺于消极情绪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送赵国开赴湘阴》是宋代诗人陈文蔚的作品。它创作于公元12世纪,即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非常注重友情和家国情怀,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眷恋。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的“赵国开”是诗人的好友,即将远赴湘阴任职。诗人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在当时的北宋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文人士大夫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
从诗人陈文蔚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在这一时期应该是在官场担任职务,与“赵国开”有着深厚的交情。诗人通过对朋友即将离别的担忧和感慨,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之间的一种普遍的情感寄托方式,体现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