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责二首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女孩子在文学创作上如果过分热衷也是可以怪罪的,哪里还受得了再对月亮和春风咏颂一番呢?苦练书法并非我的正事,但编织刺绣的技能却有了不少功劳。
若感到无聊就只好看诗歌,因为诗中的离情别绪让我越发孤独。没想到诗情画意倒使我心境愈发消沉,终于明白过于聪明伶俐并不如愚钝来得幸福。
去完善
释义
《自责二首》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创作的组诗作品。下面是注释:
1.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女子:指女性。
弄文:玩弄文墨,指从事文学创作。
诚可罪:确实应该受到责备。
那堪:即“不堪”,忍受不了。
咏月:对月亮进行歌咏,这里指创作关于月亮的诗。
吟风:对风进行吟咏,这里指创作关于风的诗。
2.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磨穿铁砚:形容勤奋学习,磨穿了砚台。
非吾事:不是我该做的事。
绣折:刺绣的纸样。
金针:比喻高超的技艺。
有功:有所成就。
3.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闷无消遣:心情沉闷没有消遣。
看诗:阅读诗歌。
不见:看不见。
诗中话别离:诗歌中描绘的离别场景。
4.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添得:增添。
情怀:心情。
转萧索:变得更为萧条冷落。
始知:开始知道。
伶俐:聪明伶俐。
不如痴:比不上愚钝之人。
去完善
赏析
《自责二首》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对自身才能的质疑和忏悔。作者以女性身份写诗和议论风月之事,认为这是“女子弄文”的行为,对自己提出了严厉的指责。在第二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因阅读诗歌而导致心情沮丧,反而觉得过于聪明机敏并非好事,开始向往愚钝的生活。
首句“女子弄文诚可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从事文学创作的偏见与谴责,表现出诗人对于自己身为女性的无奈及在文学道路上的彷徨。次句“那堪咏月更吟风”则流露出她在创作中对风月主题的无奈和纠结。
第三、四句“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则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才华进行反省。她意识到自己刻苦磨炼并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就,反而那些针线活才让她觉得有成就感。这看似矛盾的情感,实则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挣扎与反思。
次篇中,诗人因阅读大量离别之诗而倍感压抑,心生不快,从而“添得情怀转萧索”。此处表明了诗人已深切感受到生活的不幸以及诗词中的离别之苦。尾句“始知伶俐不如痴”是对世俗观念的讽刺,诗人意识到在这个世上,过于聪明机巧并非一件好事,反倒是痴愚一些的人更为幸福。
总之,这两首诗真实地呈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以其独到的见解揭示出封建社会对女性文学创作的限制与偏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成为古代女性诗人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责二首》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这组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963年-1063年),这是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
朱淑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她自幼聪明伶俐,才华横溢,但婚姻不幸,丈夫平庸且对她缺乏关爱。这使得她在诗中表达了对婚姻的失望和对爱情的渴望。她曾试图摆脱这种不幸的婚姻,但最终未能如愿。这些人生际遇使她的诗歌充满了深深的哀怨和无奈之情。
在朱淑真的时代,女性地位较低,她们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受到限制。尽管当时有女性参与文学创作的现象,但这些作品往往被认为是消遣之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朱淑真并没有被这种观念所束缚,她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得她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