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尚书墓 其二
种竹当年语尚新,藏山万卷总成尘。
牙签知落谁家去,往事凄凉欲损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种植竹子的时候所说的那些话至今仍记忆犹新,然而收藏在深山中的万卷书已经落满尘埃。如今那根用来翻阅书的牙签也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回首往事,心情感到悲伤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种竹":指东汉名士孟宗母,相传她善种植竹子。这里用“种竹”代指培育后代。
2. "藏山":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载的臧孙辰,字子家。他曾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宝敬之,臧之于馆库。”这里的“藏山”指的是尚书省的事务及藏书。
3. "牙签":指象牙做的书签,用来标记书籍阅读进度。这里是借代手法,指代书籍或学问。
4. "凄凉":形容环境冷清或者人物孤独凄苦。
去完善
赏析
首联“种竹当年语尚新,藏山万卷总成尘”,从当年的情景出发,回顾了尚书生前种竹、藏书的高雅志趣。尽管岁月流逝,那些当年的言语至今听起来仍觉新鲜,而那些深藏的书籍卷册也早已化为尘土。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逝者往昔生活的留恋之情,又寓含着文人墨客一生的努力终不过一场空的理念,颇显世事无常之悲。
颔联“牙签知落谁家去,往事凄凉欲损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哀思和悼念之情。作为尚书生前珍视的书签,如今也不知散落到了何处,这不禁让诗人想到了过去那一段段令人伤感的回忆,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这两句中,作者以书签飘落这一细节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体现出深沉的哀悼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哭尚书墓 其二》是北宋诗人李彭在悼念其叔父李士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75年左右,正值北宋中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李彭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以举人的身份担任州郡幕僚,但因不善于官场应对,最终辞官回乡。尽管如此,他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流。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与叔父李士衡的关系尤为亲近。李士衡曾任尚书一职,是北宋政治、经济的重要人物,他的去世无疑给李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改革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然而,随着官僚体系的日益腐化,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的儒家观念,寻求新的思想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彭在悼念叔父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家庭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