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塞山泊渔家

标题包含
西塞山泊渔家
白纶巾下髪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皮日休(约公元834年-约公元882年),字逸少,襄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早年经历:皮日休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左右出生,成年后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白纶巾下的头发如丝般柔滑,静静地依靠在枫树根部坐在钓鱼的石板上。村子里的妇人正忙着桑叶的采摘,小孩子则跑到沙市的市场上买了蓑衣回来。下雨时,莼菜的河流因为雨水变得滑溜,春天的鲈鱼由于季节更替变得丰满。在西塞山前的日子里,我整天都在当个过客,隔着江面互相羡慕彼此的生活,令人感慨万分。
去完善
释义
1. 白纶巾:即白头巾,是古代老年人的一种头饰。 2. 髪:同“发”,指头发。 3. 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4. 中妇:家中的妇人,此处指渔家的妻子。 5. 桑村:产桑叶的村庄。 6. 挑叶:采摘桑叶。 7. 沙市:地名,位于长江北岸。 8. 蓑:用草制成的雨具。 9. 莼菜:一种水生植物,可以食用。 10. 鲈鱼:一种鱼类,可以食用。 11.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眼中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渔民生活画面。首先,诗人在开篇用“白纶巾下髪如丝”来形容渔家的形象,展示了他们虽然年迈却仍然充满生活活力的精神风貌。紧接着,“静倚枫根坐钓矶”表现了渔家在垂钓时的专注与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生动地展现了渔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妻子在附近的桑村里采摘桑叶,儿子则在远处的沙市购买蓑衣,这两句不仅勾勒出了渔家生活的忙碌与充实,还突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协作。 在描写自然风光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这两句在形式上和谐对称,在内容上丰富饱满。雨水冲刷过的莼菜随着水流缓缓流动,春天的鲈鱼在肥美的时节吸引着渔人垂钓,这一切都呈现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宁静。 结尾两句——“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诗人以“西塞山前终日客”自比,表示自己对这种简单、自然的渔家生活的向往和欣赏。同时,通过“隔波相羡”的表达,表达了诗人与渔家之间的情感共鸣,强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塞山泊渔家》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创作的一首描绘渔民生活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在晚唐这个特殊时期,诗人皮日休先后参加了黄巢起义和唐宋之间的动荡局势。他曾在流放途中,亲眼目睹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深为同情。因此,他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首《西塞山泊渔家》正是其中之一。 诗歌通过对渔家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渔民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勤劳、乐观精神。虽然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江面上艰难求生,但他们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热情。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诗人深感敬意,也反映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深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