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乌鹊填应满,黄公去不归。势疑虹始见,形似雁初飞。
妙应七星制,高分半月辉。秦王空构石,仙岛远难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乌鸦和喜鹊应该已经挤满了天空,而黄色的身影却始终没有归来。它们的出现像彩虹一样令人惊讶,形状就像大雁刚刚起飞。它们以神奇的姿态对应了天上的北斗七星,散发着月亮般的光辉。然而秦始皇虽然打造了石头船只,却无法让这些神奇的鸟类靠近他所在的仙境。
去完善
释义
乌鹊:指乌鸦和喜鹊。在诗中比喻络绎不绝的行人。
填:填满。
应满:应该挤满了。
黄公:即黄石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这里代指修建石桥的能工巧匠。
不归:不回来。
势疑虹始见:形容石桥的壮丽景象如彩虹般初见端倪。
形似雁初飞:形容石桥的形状如同大雁展翅高飞。
妙应七星制:赞美石桥设计精妙,顺应了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
分:划分。
半月辉:半个月亮的光辉。此处用来形容石桥的高度。
秦王:指秦始皇。
空构石:白白地构造了石头。这里暗含对秦始皇虚耗民力的讽刺。
仙岛: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这里代指理想中的美丽仙境。
远难依:遥远而难以企及。
去完善
赏析
《桥》这首诗通过对桥梁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连接和跨越的象征意义。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形象地展现了桥梁的独特魅力。首先,“乌鹊填应满,黄公去不归”两句通过乌鹊和黄公的形象,表现了桥梁的繁忙景象以及人们对它的依赖。接着,“势疑虹始见,形似雁初飞”两句将桥梁比作彩虹和雁阵,展示了其优美的姿态和高远的意象。然后,“妙应七星制,高分半月辉”两句通过七星和半月来强调桥梁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光辉。最后,“秦王空构石,仙岛远难依”则通过对历史传说和神话传说的引述,表明了桥梁作为连通工具的意义和价值。整首诗既有写实主义的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桥》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初期,大约在公元650年至710年之间。
在李峤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盛世,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李峤作为朝廷重臣,历任尚书左仆射、检校兵部尚书等职,对国家的治理和民众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他的一生充满曲折,曾在朝堂上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员,但他始终心系百姓,关注社会现实。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桥的形象,通过赞美桥的坚固耐用和连接两岸的功能,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期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峤在动荡时期对国家稳定和民众福祉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