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剑池
白刃凝霜照水寒,当时人匣便回銮。
岩前片石犹中断,切玉如泥也不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利刃如霜冰冷耀眼,一出剑匣就能获胜。就像山间的石头虽然被分割,但也易如泥壤般化解。
去完善
释义
1. 白刃:锋利的刀剑。这里指宝剑。
2. 凝霜:寒冷的冰霜。这里是形容剑的锋利程度如同冰冷的霜冻。
3. 照水寒:形容剑的反光在水面上呈现出寒冷的景象。
4. 人匣:将剑放入剑鞘中。这里比喻收起兵器,停止战斗。
5. 回銮:皇帝的车驾返回。这里比喻战斗结束,回到和平时期。
6. 岩前:山岩前面。这里是指宝剑在岩石面前。
7. 片石:小石头。这里是指岩石的一部分。
8. 中断:被砍断。这里是指岩石被宝剑砍断。
9. 切玉如泥:形容宝剑的锋利程度,可以轻松地切割玉石就像切割泥土一样容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剑池的诗歌。从标题上看,诗人以“试剑”为题,表现出了宝剑的无坚不摧和锐不可挡的力量。
首先,诗人以“白刃凝霜照水寒”一句描绘出宝剑的光芒和寒气,同时也暗含了剑池的水冷光寒的特点。其次,通过“当时人匣便回銮”来赞美宝剑的品质非凡,一旦出鞘,便能使人瞬间感受到它的威慑力。
紧接着,诗人又以“岩前片石犹中断”来形容宝剑削铁如泥的能力,即使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在宝剑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最后,诗人用“切玉如泥也不难”来表达宝剑的高超技艺和对其他宝物的蔑视之情。整首诗以流畅的笔触,将宝剑的形象勾勒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试剑池》是明代诗人杨备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来到华山脚下的试剑池,感受古人英勇的事迹。通过描述试剑池的景色和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勇精神的赞美。
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在这个时期,杨备作为一位才子,深受朝廷重视。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屡遭排挤和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寻找心灵的慰藉。当他来到华山时,被试剑池的历史故事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试剑池》。
当时正值明朝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这种状况,杨备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英勇精神的向往。此外,他还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无论面临多大的困境,都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展现自己的才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