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泛舟
晴湖浮素练,芦苇冷秋霜。
四望皆空阔,孤舟泛渺茫。
水纹星动影,云缝月流光。
不似渔翁乐,终身鸥鹭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晴天湖面映照出洁白的如绸缎般的水面,周围的芦苇被秋天的霜露覆盖显得有些寒冷。环顾四周,四下里一片空旷无垠的景象,只有一艘孤舟在浩渺的水面上漂浮不定。水面的波纹犹如繁星闪烁的影子,而云朵的缝隙中又仿佛透露出了月亮洒下的光芒。这样的情景并不能带给渔民快乐,他们可能更愿意终生都生活在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晴湖:晴朗的湖面。晴,指天气晴朗;湖,湖泊。
2. 浮素练:指湖水像白色的丝绸一样漂浮在湖面。素,白色;练,丝绸。
3. 芦苇:一种常见的湿地植物,此处代指秋天的景色。
4. 秋霜:秋天的霜冻。
5. 四望皆空阔:四处望去都是空旷宽阔的景象。
6. 孤舟:孤单的小船。
7. 泛渺茫:在广阔的湖面上行驶显得迷茫。泛,漂浮;渺茫,辽阔而模糊。
8. 水纹星动影:波纹和水面的反光就像星星闪烁的影子。
9. 云缝月流光:月光从云朵的缝隙中透出。
10. 不似渔翁乐:不像渔翁那样快乐。
11. 终身鸥鹭乡:一直生活在像鸥鹭一样的乡野之地。
去完善
赏析
《月夜泛舟》是顾逢的一首描绘月色之下湖光水色的诗歌。首联“晴湖浮素练,芦苇冷秋霜”,诗人以湖面如素练般的平静与岸边的芦苇、冷秋霜作对比,营造出一幅清冷而宁静的画面。颔联“四望皆空阔,孤舟泛渺茫”,则通过视角的变换,展现出空阔的湖面上孤舟泛起的渺茫之感,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颈联“水纹星动影,云缝月流光”,则通过对水面波纹的描绘,将星空倒映在水面的景象巧妙展现出来,同时又通过云缝中月光的流泻,将天上的明月与湖面的月光巧妙地联系起来。尾联“不似渔翁乐,终身鸥鹭乡”,则是诗人通过自身的感慨,表现了他虽然身世飘零,但仍向往着像渔翁那样生活在鸥鹭之乡的自由快乐的生活。整首诗用词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顾逢作为诗人的艺术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月夜泛舟》是明代诗人顾逢所作,创作时间为明朝时期(约公元1368-1644年)。
顾逢在明朝时期,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吏部尚书等要职,以廉洁奉公著称。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多次受到权臣的排挤,使得他的仕途并不顺畅。在这样的背景下,顾逢常常借诗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在这个时期,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为一位正直的官员和诗人,顾逢深感忧虑和责任。他关注民生疾苦,希望借助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这首《月夜泛舟》表达了顾逢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泛舟江上的情景。通过描绘宁静的美景,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和愤懑。
去完善